,欢迎光临!退出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国内环境 >> 长江经济带 区域发展升级的新机遇

长江经济带 区域发展升级的新机遇

2014-06-24 18:13:19 来源:风控网 浏览:107

建设长江经济带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改革开放谋划发展新棋局的重大决策部署。4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重庆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6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建设综合立体发展交通走廊打造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宛如一条巨龙正欲待起。如何紧紧抓住建设长江经济带的重大发展机遇,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升级?本期泰豪论坛特邀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11个长江经济带覆盖省(市)的社科专家,就建设长江经济带,加强区域合作与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上海:长三角是长江的龙头,上海是长三角的龙头,龙头摆起来,龙身才可以舞起来,龙尾才可以甩起来。上海自贸区应该为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作出特别贡献

杨建文: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迅速形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设想和新布局,集中体现为“两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流域经济带。以流域为纽带,以沿海为带动,以腹地为重点,东西联动,梯度推进,共同发展,建设长江经济带,不仅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而且是打造中国经济“第二春”的重要战略选择。为此,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再三强调必须创新区域政策,编制跨区域规划,实施长江流域总体战略。

长三角是长江的龙头,上海是长三角的龙头,龙头摆起来,龙身才可舞起来,龙尾才可以甩起来。浦东开发开放的最初设计是“一龙头、三中心”,所谓“一龙头”,就是要求上海带动长三角以及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由于多重因素影响,沿江省市存在单打独斗,甚至以邻为壑的现象,统一的市场环境始终难以真正形成,跨区域经济合作和联动一直停留在很低层次上。上海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要有开拓性和有效性的发展新思路,要积极主动,把一些功能转移出去。通过国际大都市功能的延伸,进一步调动和整合资源,促进流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打破行政分割,建立统一市场,目前长江流域行政区域之间没有统一的市场监管体系,产品要素和资源流通受到限制。上海要率先进行改革探索,创造出成功的经验,再推广长江流域。上海要在实现自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同时,促进本地企业和跨国公司向中西部地区的要素转移和产业转移。上海自贸区要通过加快制度平台和服务平台的建设,吸引世界五百强的亚太营运中心,进而产生或增强对长江流域的经济扩散,为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作出特别贡献。

江苏:新一轮长江经济带开发建设不再是重化工、港口建设、岸线资源利用,要共同规划建设好长江流域产业带、长江流域城市带、长江流域历史文化带、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带

吴先满:长江经济带建设,内容非常丰富,江苏将与国家有关部委和沿江各省市区通力合作,共同规划建设好长江流域产业带、长江流域城市带、长江流域历史文化带、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带。不同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上海浦东开发时的那一轮长江流域开发开放,新一轮的长江经济带建设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走科学发展之路,特别是要在转换政府职能、彻底打破条块分割、建设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上下工夫,形成长江流域统一大市场,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使长江经济带努力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先导示范带。

作为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将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积极作为:一是根据中央部署和长江中上游一些后发展地区的要求,江苏将给予经济上的帮扶和支持,促进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二是加强沿江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改善治理长江沿线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长江带。协作开发长江沿线旅游资源,共同推进长江流域著名历史文化遗产遗迹的保护与适度开发。可与江西、湖北、湖南合作将阅江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江南四大名楼统一打包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三是主动参与长江经济带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快长江沿线的“铁公水”和航空等现代立体交通运输物流体系的建设。四是共同构筑长江流域自主创新的产业链和产业价值链,推动长江流域经济技术开发园区功能的扩展与强化。江苏在这方面有比较好的开发与管理经验,鼓励江苏的大企业或园区开发组织积极参与兄弟省市区的投资建设。五是协同推进长江流域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深化发展。江苏可与沿江兄弟省市区在跨区域的电子商务市场和实体商务市场方面合作共建、融合发展。六是主动参与长江经济带的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的建设,把苏皖浙赣交汇区域的南京中心城市都市圈、锡常泰经济圈、苏通经济圈等建设好,并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同时研究制定实施新一轮沿江开发发展规划,深刻吸取以往经验教训,不再是重化工、港口建设、岸线资源利用,而是要重点突出沿江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重视发展创新型经济。

浙江:浙商在省外创造的GDP是浙江的2.2倍,富裕的民间资本与民营企业家,充满活力的民营经济,将促进区域间要素资源的优化组合,加快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

徐剑锋: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将强化区域间的产业分工协作,有利于浙江加速将劳动密集型轻加工业向安徽、江西、湖南、四川等中西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转移,使浙江能更好地利用省外资源与省外市场。富裕的民间资本与民营企业家,是浙江最为明显的优势。目前有650万浙商在全国各地投资办企业30多万家,创办专业市场2000多家,投资总额达到4.5万亿元。超过6成的浙商投资,集中在长江经济带的上海、江苏、安徽、江西等8个省市。浙商在省外创造的GDP是浙江的2.2倍。浙江加入长江经济带将促进区域间要素资源的优化组合,同时将加快区域市场化改革进程。浙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具有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天然活力。通过大量的浙江民营企业的投资与区际商品贸易,推进其他省市的民营经济发展,倒逼各地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从而加快区域经济社会的一体化进程。

长江经济带一体化,一要以政策一体化为先导,在重要的政策方面,如引资政策、财税政策、土地政策、开发区政策、金融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方面要保持基本的统一,要有统一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长远规划。要避免地区间的非市场化的政策性竞争,通过政府间的政策与规划协调,避免信息不充分条件下市场机制自发形成的重复建设、过度竞争的恶果。二要以市场一体化为主体,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尽快在长三角与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基础上,建立起各省市政府间的沟通与协调正常化、法制化机制,打破行政区域的局限,破除地区保护主义。三要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借鉴长三角与珠三角基础设施一体化的经验教训,加快区域内的快捷交通、通讯、电网和能源、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一体化。加速各省市间的产业融合,使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能打破原有的梯度式或雁行式传统发展模式,带动落后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实现长江经济带持续、科学的共同发展。

安徽:培育优势产业,加快城际交通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以江淮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为重点,与南京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相呼应

陆勤毅: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安徽将搞好“三个布局”:一是优化长江流域产业布局。首先更加重视推进长江流域的农业现代化。长江流域历来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湖广熟、天下足”,“江淮熟、天下足”。其次要优化工业布局。过去沿江工业布局主要集中在金属矿冶炼及其加工制造、煤化工、电力等“三高”型传统产业,未来沿江工业要围绕调结构开展,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走精细化路线,形成一批新型原材料生产产业群;拓展产业链条,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产品产业群。三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未来安徽皖江地区将采取多项措施,重点培育汽车及零部件、机电产品、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建设以芜湖为核心的皖江现代物流产业带和合肥新桥空港物流园区等若干综合性、专业性物流园区,形成全国重要的区域物流中心,加快以皖南国际旅游示范区为引领的皖江地区旅游产业集群。

二是加快长江流域综合交通布局。安徽不仅要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的联系,还要加强与长江中部城市群的联系。将加快跨江通道、航道港口、机场等皖江城市群内部交通设施建设,加快高速公路、高铁等城际交通建设,谋划合肥-安庆-九江高速铁路,贯通北京-合肥-安庆-九江-南昌-赣州-广州高铁线等。

三是长江流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布局。在推进长江流域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长江流域生态资源、耕地资源、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坚持积极稳妥、健康推进、上中下游有所区别的原则。安徽应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城市群和以芜湖为中心的皖江城市带为重点,连贯东西,向东与南京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相衔接,向西与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相呼应,形成一系列支撑长江流域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台。

江西:着力构建鄱阳湖城市群,长江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全面拓宽开放通道,创建内外经贸平台,全力推进“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

梁勇: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长江经济带的重大决策部署,旨在打造新的经济支撑带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合作新平台。如果把长江经济带比作一条巨龙,上海是龙头,川滇是龙尾,江西和长江中游其他几个省份则处龙身。建设长江经济带对江西来说,是推进“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宝贵机遇。

江西处在诸多国家发展战略的衔接地带,是珠三角、长三角、闽三角的战略腹地,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板块,同时也是长江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江西一要着力构建鄱阳湖城市群。应以昌九一体化为核心,大力推进鄱阳湖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积极融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充分发挥系统集成效应,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二要打造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应利用天然的赣鄱航道和现代化的综合运输体系,大力推进南昌、九江及赣州等中心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提升支撑带动能力。三要发挥生态优势,构筑生态屏障。加快对鄱阳湖、长江干支流等的综合治理,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产业体系,与长江经济带覆盖省(市)共同打造“长江经济走廊”和“长江绿色生态走廊”。四要全面拓宽开放通道。实现公路、水路、航空、铁路之间无缝连接,构建畅通便捷的现代物流运输体系,提高市场的开放性;做大做强南昌航空口岸,加快推进南昌无水港、电子口岸等建设;加快建设九江港口,完善口岸服务功能,提升大通关效率。五要创造内外经贸平台。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分工,加快建设南昌临空经济区和九江临港经济区,打造昌九扩大开放试验区,全力支持赣州综合保税区建设;鼓励和推动外国政府、国际商贸协会组织和国际风险投资机构等来赣设立代表处或办事机构,依托国家驻外经贸促进机构,搭建招商平台。

湖北: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长江中上游地区面临着最大发展机遇,抓住了就能趁势崛起,抓不住就可能中部凹陷

秦尊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将长江流域开发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去年9月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在京召开了关于《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指导意见》研究起草工作动员会,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一是依托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二是做大上海、武汉、重庆三大航运中心;三是推进长江中上游腹地开发;四是促进“两头”开发开放,即上海及中巴(巴基斯坦)、中印缅经济走廊。依托这四个定位,最终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形成转型升级新的支撑带。

长江横贯湖北省境1062公里,占长江干线的38%,居沿江各省市首位。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航务管理局、长江海事局、长江科学院等众多与长江有关的国家机构,均设在湖北。如果说,国家当年推出沿海开放战略,最大受益者是广东等沿海省份,如今国家推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最大受益者当是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长江中上游地区。长江中游诸省面临着最大的发展机遇,抓住了就能趁势崛起,抓不住就有可能中部凹陷。

湖北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将奋力推进打造沿江产业带。重点发展钢铁、石化两大产业基地和汽车、船舶、装备制造三大优势产业。以“中国光谷”为依托,形成较完整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链;以“中国药谷”为依托,打造沿江生物医药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兴环保等“四新”产业,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带。构建武汉国家级物流中心和中部金融中心,带动发展沿江现代物流产业带、沿江旅游产业带和长江文化创意产业带,推进沿江地区的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商贸服务等服务业集聚发展。

与此同时,湖北将依托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促进开发开放。武汉、上海、重庆定位为国内三大航运中心,武汉一直发挥着长江中游航运的组织作用。2012年7月,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建立长江中游水运规划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下一步,要联合相关城市积极推进长江安庆至武汉水深6米和武汉至岳阳城陵矶水深4.5米航道建设;以武汉新港为主体,以宜昌、荆州、黄石、岳阳、九江等为综合运输主骨架,以中部地区重要港口为补充的国内综合运输中转集散基地,形成长江中游港口群。充分发挥阳逻港启运港退税政策优势,加强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密切合作,同时加强与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宜宾长江源头航运中心的紧密合作,对接中巴、中印缅经济走廊和“渝新欧”国际大通道,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

湖南: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存在产业“同质化”、“离心力”、行政壁垒等瓶颈,应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交通对接,突出生态文明,释放集群活力

罗波阳:在长江经济带上,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已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战略支撑。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作为长江经济带中游主体,应合力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支点,助推长江经济带一体发展。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瓶颈障碍:一是四省产业趋同度高,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突出。从2011年四省39个工业大类的数据计算得出的省际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来看,湖北省与江西省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是0.64,湖北与湖南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是0.77,江西与湖南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是0.85。由此可见,主导产业存在相当程度的“同质化”倾向。二是城市群的交通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对接。目前城市群内部公路、铁路、航道、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存在资源分散、功能重叠、对接不畅等问题。功能得不到全面对接,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三是城市群周边毗邻经济发达区域,容易产生“离心力”。长江中游四省都背靠其他更为发达的城市群,相比之下,邻近发达区域所产生的经济吸引力和合作动力更大,容易导致城市群内部“松散型”结构以及“不完全合作”的态势。四是四大城市群之间还存在行政壁垒、条块分割的问题。必须由国家部委牵头建立推进机制,协调沟通解决城市群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一是要抢抓机遇,加强顶层设计。建议国务院成立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发展领导小组,负责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总体指导和跨区域协调等工作,制定出台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城市群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及产业、交通、环境保护等相关专项规划。二是要统筹安排,强化交通对接。在加快完善高速公路网络的同时,进一步建设完善武汉、九江、合肥、长沙、南昌等城际铁路和高铁,在长沙、合肥、南昌、武汉4省会城市建设铁路大型互乘站,形成环状快速铁路网,构建4市互达2小时经济圈。推进湘江、赣江、汉江、洞庭湖、鄱阳湖、巢湖流域等航道整治,形成以武汉为枢纽港的长江中游航运网络。三是要环境共治,突出生态文明。建议将长沙、合肥、南昌、武汉列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城市。支持城市群实施流域、湖泊、湿地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鼓励和支持城市群探索闲置土地处置、耕地异地占补平衡等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新机制,探索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财税政策。支持城市群开展环境税,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节能量交易等试点。四是要深化改革,释放集群活力。赋予城市群在新型城镇化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户籍、土地、财税、住房、教育、社会保障、建设投入机制改革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权,努力打造中国最有活力、最具潜力、最富魅力的城市群。

四川:长江上游地区城镇发展具有显著的生态贡献、经济意义、社会价值、民生期待等多功能性,要在全域保护中实现全面发展

侯水平:建设长江经济带构建沿海与内陆“T”字互补互动的新格局,形成带动超过五分之一国土、约6亿人的强大发展新动力,无疑是未来中国经济版图上最令人期待的新变化。建设长江经济带就是要打通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个“板块”的连线,实现生产要素和商品市场的有序流动和无缝衔接。

成渝经济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尾”,同时也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龙头”,是实现我国东西双向开放发展战略的关键节点。作为西南地区最为成熟的城市群,成渝地区的城镇发展在西南乃至西部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巨大。长江上游地区城镇发展具有显著的生态贡献、经济意义、社会价值、民生期待等多功能性,要突破多重约束,拓展城镇发展新路径。长江上游经济带城镇发展只能是在全流域生态保护前提下的城镇建设,只能是在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城镇建设,只能是在有限的城镇规模扩大基础上的存量优化型城镇建设。应重点关注城镇发展中的两大问题:第一,在继续推进成渝首位城市发展的同时,强化次级突破,实现城镇由点到面发展,重点在于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关键在于扩大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第二,强化城乡要素平等交流,构建新型城乡形态,重点在于发挥市场在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关键在于农民工转移市民化。

重庆: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将着力完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推动设立区域合作发展基金,加强与长江流域主要城市的深度融合发展

马晓燕:重庆是长江上游地区“一江两翼连三洋”、集水陆空为一体、功能全、能力强的综合交通枢纽,是“新丝绸之路”、“新茶马古道”和长江黄金水道交界点上的特大城市。建设长江经济带,重庆可以依托两江新区,进一步优化国际贸易通道,拓展开放平台功能,促进贸易方式转型升级,率先进入建设内陆开放枢纽的新阶段。重庆市辖三峡库区大部分,是三峡库区淡水资源保护、库周污染源防治的核心区域,肩负着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历史重任。

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一要大力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实现区域发展差异化、资源利用最优化、整体功能最大化和全市一体化发展。二要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要着眼于推进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建设,加强与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三大跨区域经济带的对接,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建立水铁路空一体的对外综合交通网络,打造西部地区重要交通枢纽;突出“三个优先”,即优先打通向西通道、优先治理城市拥堵、优先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丰富和扩充各区域之间的交通连接线,使重庆成为长江经济带向西开放的战略枢纽。三要着力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突出两江新区、保税区、铁路口岸、国家级开发区等平台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通关便利化,创新海关监管方式。加快构建大通道,向西,更好地发挥渝新欧铁路的作用,促进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向东,更好地利用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加快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四要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要坚决贯彻“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的方针,努力建设美丽山水城市。五要提升区域互动合作水平。强化与长江流域省区市合作,将着力完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推动设立区域合作发展基金,加强与长江流域主要城市的深度融合发展。

云南: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是长江经济带各省市走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战略支点。将着力构建国际大通道,推进金沙江生态走廊建设

马勇:云南地处长江上游,集通江、达海、沿边于一体,具有从陆上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连接中国、东南亚、南亚三大市场的特殊区位优势,是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是长江经济带各省市走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战略支点。长江经济带建设为云南的加速发展带来了重要契机。

一要加快推进通道建设。充分利用国际协调机制推动国际大通道境外段建设,深化与周边国家的交通合作,进一步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信息传输系统建设,形成内联长江经济带,外接东南亚、南亚,进入印度洋的战略通道。编制金沙江黄金水道综合交通专项规划,加快金沙江中游库区航运、水富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金沙江—长江水运对接。二要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着力打造昆明—昭通—成渝经济走廊。做好金沙江沿岸的港口、产业、航道等合理布局,推进金沙江生态走廊建设。突出云南特色,加强与长江流域各省份的经济协作,促进产业互补与承接。抓住国家启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机遇,争取尽快成立昆明合作组织。加快滇中产业新区、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经济合作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外向型经济发展承载区建设。建设一批外向型工业经济园区、出口加工贸易区、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三要加大对长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加强环境保护。深入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继续实施重点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进一步抓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九大高原湖泊和江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积极从源头保障长江流域的水环境安全。

贵州:加大生态文明先行区的建设力度,构建乌江经济走廊,打造黔中经济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等开放平台

吴大华:作为长江经济带新纳入的两个省份之一,贵州将以此为引擎,抢抓机遇,加强区域合作,推进贵州又好又快发展。一要加速打通乌江黄金水道。加紧推进乌江(乌江渡—龚滩)航运建设工程、乌江构皮滩翻坝运输系统工程和通航设施工程等建设,突破闸坝碍航,为贵州省打通乌江航道、融入长江经济带提供水运通道保障。二要在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方面先行先试,毫不放松地抓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大力构筑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三要建设乌江经济走廊,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贵州是全国人均GDP挂末、最为贫困的省份,发展是第一要务。要跳出能矿产业抓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以大数据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新医药和健康产业,以文化旅游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和现代高效农业。要充分依托乌江沿江资源优势、产业基础,按照现代产业发展的要求,优化调整产业方向和空间布局,构建以千里乌江绿色产业带、文化旅游带、现代物流产业带为主要内容的乌江经济走廊。四要加强区域合作,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贵州迫切需要借助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等经济圈的产业优势、科教优势、人才优势、资本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力度,为贵州发展提供要素支撑。要借助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航运港口,将贵州特色产品输送至各方;借助上海及中巴、中印缅经济走廊,以及渝新欧铁路、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快推进贵州外向型经济发展。推动贵州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在产业园区、职业教育、文化旅游等方面深化合作,加快黔中经济区、贵安新区、贵阳综合保税区、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乌江经济走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和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等开放平台建设。

微论坛

昌九一体形成强大支点

卢福财(省科技厅副厅长):江西曾提出“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但效果不明显。原因是广东、浙江和福建与江西比邻的地区均是他们的欠发达地区,沿海经济发展的势能难以越过这些欠发达地区辐射到江西来。肇始于1992年的昌九工业走廊,也没有托起江西的工业强省之梦。长江对岸湖北省的相应区域也是其经济欠发达区域,对昌九工业走廊没有任何拉动作用。如今,国家要建设长江经济带,构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为此,江西一定要在做强南昌、做大九江的同时,加快实现昌九一体化。如果不形成这么一个强大的支点,江西在其他特大型城市强大的势能裹挟下,就有可能再一次成为经济发展要素的输出省份。

打造江西经济发展主轴

麻智辉(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长江经济带是世界上可开发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阔的内河经济带,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是其他经济带不能替代的。随着世界经济重心逐步向包括我国在内的亚太地区转移,横贯我国东、中、西部的长江经济带将迅速崛起,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脊梁。江西应主动作为,加强对江西与长江经济带的研究,根据江西产业发展基础、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建设的能力,明确江西在长江经济带中的战略定位,进而提出产业对接、基础设施接轨、生态环保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对于在长江经济带中赢得江西位置,使江西长江经济带成为江西经济发展主轴,成为引领全省的现代产业密集带和长江流域要素承载能力最强、产业聚集能力最高、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具有重要意义。

依靠“前店”和“行商”

黄世贤(江西省委党校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我省融入长江经济带,要解决地域分工不明显、经济业态落后的状态,形成全“带”范围内分工合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市场格局。在现代市场体系下,作为内陆区域,发展升级的必要条件更多的不是“生产车间”或“生产线”,而是“前店”,是“行商”,是“流”的一种态势。像技术流、信息流、金融流、货物流和服务流,要“流”就应该是更大的范围和更畅的通道。宋明时期,坐拥水路交通要塞的鄱阳湖演绎了壮阔与繁华。京杭大运河—长江—鄱阳湖—赣江—大庾岭,构成了维系中华帝国政治统一与经济联系的一条水上通道。沿江沿湖历史名镇声名远扬,“无赣不成市”的江右商帮更是经营了江南西道农商文明的繁荣鼎盛。长江经济带的构建是江西重现辉煌的天赐良机。

投资贸易便利化新模式

王胤兴(省商务厅综合处处长):由于长江上游和中游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当,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差别不大,沿江开放、向东开放是共同的重要路径,都面临着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的发展竞争。因此,江西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既有合作也有竞争。江西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首先是要积极争取国家在顶层设计中,加大对江西重点产业、重大项目方面的投资规划和战略布局,加快江西与周边省份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升江西在长江经济带中游的支撑地位。要坚持全面扩大开放战略,加快建设昌九扩大开放试验区,按照上海自贸区的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率先在长江中游地区建立符合国际化和法制化要求的投资贸易规则,建立投资贸易便利化的市场机制和管理模式。

错位竞争合作共赢

赵波(省政协副秘书长、民建江西省委副主委):长江经济带建设将成为我省经济发展强大的新引擎,有利于我省充分发挥生态、区位、土地等优势,为新型工业、现代农业、旅游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建设提供更宽广的平台。由于我省在引进先进技术、高端人才、高科技产业及吸引投资方面优势不足,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亦须谨防外围经济极核的“极化效应”从而导致人才、资金等资源的流失。我省必须依托昌九一体化的“双核”发展战略,尽早制定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规划,避免产业布局雷同,实现错位竞争、错位发展、合作共赢的发展局面。

加强城际间的合作共建

柳华(南昌市发展改革委总经济师):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要加强城际间的合作共建,探索生态低碳的发展模式,坚持走新型城镇化路径。南昌应抓住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机遇,大胆解放思想和解放社会创造力,统筹城乡发展,重点打造千亿产业和开放发展平台建设,走生态低碳发展之路,打造全省核心增长极,积极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

抓住152公里沿江做大九江

王原平(九江职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战略,为江西尤其为九江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九江将紧紧抓住152公里宝贵的沿江岸线资源,坚持集约开发、集聚发展的原则,坚持做到大规划引领、大平台承载、大产业支撑、大投入带动、大开放突破、大改革推进。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强南昌、做大九江、昌九一体、龙头昂起”的战略部署,推动昌九一体化,从而构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点。

攥紧拳头合力发展

陈建荣(江西日报《评与论》主编):在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战略中,江西要有大作为,就要攥紧拳头、合力发展。特别是要把南昌和九江的资源、区位、产业等优势整合起来,以“昌九一体”的区域集合效应,为建设长江经济带贡献江西力量。“昌九”不仅应成为“中三角”的战略支点,也应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撑。要站在长江经济带的战略高度来规划“昌九”乃至整个江西的产业布局。比如,上海有宝钢,武汉有武钢,而“昌九”介于上海与武汉之间,我省的钢铁产业又该如何定位和布局?再如,除上海之外,我国第二条大飞机的组装线就在南昌,这就要求我省加强与上海在航空产业上的分工协作。同时,要振兴“千年赣鄱黄金水道”。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赞助商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申明 - 人才招聘 - 战略合作
长江经济带 区域发展升级的新机遇
,欢迎光临!退出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国内环境 >> 长江经济带 区域发展升级的新机遇

长江经济带 区域发展升级的新机遇

2014-06-24 18:13:19 来源:风控网 浏览:113

建设长江经济带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改革开放谋划发展新棋局的重大决策部署。4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重庆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6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建设综合立体发展交通走廊打造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宛如一条巨龙正欲待起。如何紧紧抓住建设长江经济带的重大发展机遇,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升级?本期泰豪论坛特邀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11个长江经济带覆盖省(市)的社科专家,就建设长江经济带,加强区域合作与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上海:长三角是长江的龙头,上海是长三角的龙头,龙头摆起来,龙身才可以舞起来,龙尾才可以甩起来。上海自贸区应该为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作出特别贡献

杨建文: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迅速形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设想和新布局,集中体现为“两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流域经济带。以流域为纽带,以沿海为带动,以腹地为重点,东西联动,梯度推进,共同发展,建设长江经济带,不仅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而且是打造中国经济“第二春”的重要战略选择。为此,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再三强调必须创新区域政策,编制跨区域规划,实施长江流域总体战略。

长三角是长江的龙头,上海是长三角的龙头,龙头摆起来,龙身才可舞起来,龙尾才可以甩起来。浦东开发开放的最初设计是“一龙头、三中心”,所谓“一龙头”,就是要求上海带动长三角以及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由于多重因素影响,沿江省市存在单打独斗,甚至以邻为壑的现象,统一的市场环境始终难以真正形成,跨区域经济合作和联动一直停留在很低层次上。上海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要有开拓性和有效性的发展新思路,要积极主动,把一些功能转移出去。通过国际大都市功能的延伸,进一步调动和整合资源,促进流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打破行政分割,建立统一市场,目前长江流域行政区域之间没有统一的市场监管体系,产品要素和资源流通受到限制。上海要率先进行改革探索,创造出成功的经验,再推广长江流域。上海要在实现自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同时,促进本地企业和跨国公司向中西部地区的要素转移和产业转移。上海自贸区要通过加快制度平台和服务平台的建设,吸引世界五百强的亚太营运中心,进而产生或增强对长江流域的经济扩散,为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作出特别贡献。

江苏:新一轮长江经济带开发建设不再是重化工、港口建设、岸线资源利用,要共同规划建设好长江流域产业带、长江流域城市带、长江流域历史文化带、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带

吴先满:长江经济带建设,内容非常丰富,江苏将与国家有关部委和沿江各省市区通力合作,共同规划建设好长江流域产业带、长江流域城市带、长江流域历史文化带、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带。不同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上海浦东开发时的那一轮长江流域开发开放,新一轮的长江经济带建设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走科学发展之路,特别是要在转换政府职能、彻底打破条块分割、建设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上下工夫,形成长江流域统一大市场,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使长江经济带努力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先导示范带。

作为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将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积极作为:一是根据中央部署和长江中上游一些后发展地区的要求,江苏将给予经济上的帮扶和支持,促进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二是加强沿江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改善治理长江沿线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长江带。协作开发长江沿线旅游资源,共同推进长江流域著名历史文化遗产遗迹的保护与适度开发。可与江西、湖北、湖南合作将阅江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江南四大名楼统一打包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三是主动参与长江经济带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快长江沿线的“铁公水”和航空等现代立体交通运输物流体系的建设。四是共同构筑长江流域自主创新的产业链和产业价值链,推动长江流域经济技术开发园区功能的扩展与强化。江苏在这方面有比较好的开发与管理经验,鼓励江苏的大企业或园区开发组织积极参与兄弟省市区的投资建设。五是协同推进长江流域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深化发展。江苏可与沿江兄弟省市区在跨区域的电子商务市场和实体商务市场方面合作共建、融合发展。六是主动参与长江经济带的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的建设,把苏皖浙赣交汇区域的南京中心城市都市圈、锡常泰经济圈、苏通经济圈等建设好,并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同时研究制定实施新一轮沿江开发发展规划,深刻吸取以往经验教训,不再是重化工、港口建设、岸线资源利用,而是要重点突出沿江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重视发展创新型经济。

浙江:浙商在省外创造的GDP是浙江的2.2倍,富裕的民间资本与民营企业家,充满活力的民营经济,将促进区域间要素资源的优化组合,加快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

徐剑锋: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将强化区域间的产业分工协作,有利于浙江加速将劳动密集型轻加工业向安徽、江西、湖南、四川等中西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转移,使浙江能更好地利用省外资源与省外市场。富裕的民间资本与民营企业家,是浙江最为明显的优势。目前有650万浙商在全国各地投资办企业30多万家,创办专业市场2000多家,投资总额达到4.5万亿元。超过6成的浙商投资,集中在长江经济带的上海、江苏、安徽、江西等8个省市。浙商在省外创造的GDP是浙江的2.2倍。浙江加入长江经济带将促进区域间要素资源的优化组合,同时将加快区域市场化改革进程。浙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具有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天然活力。通过大量的浙江民营企业的投资与区际商品贸易,推进其他省市的民营经济发展,倒逼各地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从而加快区域经济社会的一体化进程。

长江经济带一体化,一要以政策一体化为先导,在重要的政策方面,如引资政策、财税政策、土地政策、开发区政策、金融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方面要保持基本的统一,要有统一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长远规划。要避免地区间的非市场化的政策性竞争,通过政府间的政策与规划协调,避免信息不充分条件下市场机制自发形成的重复建设、过度竞争的恶果。二要以市场一体化为主体,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尽快在长三角与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基础上,建立起各省市政府间的沟通与协调正常化、法制化机制,打破行政区域的局限,破除地区保护主义。三要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借鉴长三角与珠三角基础设施一体化的经验教训,加快区域内的快捷交通、通讯、电网和能源、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一体化。加速各省市间的产业融合,使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能打破原有的梯度式或雁行式传统发展模式,带动落后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实现长江经济带持续、科学的共同发展。

安徽:培育优势产业,加快城际交通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以江淮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为重点,与南京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相呼应

陆勤毅: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安徽将搞好“三个布局”:一是优化长江流域产业布局。首先更加重视推进长江流域的农业现代化。长江流域历来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湖广熟、天下足”,“江淮熟、天下足”。其次要优化工业布局。过去沿江工业布局主要集中在金属矿冶炼及其加工制造、煤化工、电力等“三高”型传统产业,未来沿江工业要围绕调结构开展,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走精细化路线,形成一批新型原材料生产产业群;拓展产业链条,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产品产业群。三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未来安徽皖江地区将采取多项措施,重点培育汽车及零部件、机电产品、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建设以芜湖为核心的皖江现代物流产业带和合肥新桥空港物流园区等若干综合性、专业性物流园区,形成全国重要的区域物流中心,加快以皖南国际旅游示范区为引领的皖江地区旅游产业集群。

二是加快长江流域综合交通布局。安徽不仅要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的联系,还要加强与长江中部城市群的联系。将加快跨江通道、航道港口、机场等皖江城市群内部交通设施建设,加快高速公路、高铁等城际交通建设,谋划合肥-安庆-九江高速铁路,贯通北京-合肥-安庆-九江-南昌-赣州-广州高铁线等。

三是长江流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布局。在推进长江流域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对长江流域生态资源、耕地资源、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坚持积极稳妥、健康推进、上中下游有所区别的原则。安徽应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城市群和以芜湖为中心的皖江城市带为重点,连贯东西,向东与南京都市圈、长三角城市群相衔接,向西与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相呼应,形成一系列支撑长江流域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台。

江西:着力构建鄱阳湖城市群,长江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全面拓宽开放通道,创建内外经贸平台,全力推进“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

梁勇: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长江经济带的重大决策部署,旨在打造新的经济支撑带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合作新平台。如果把长江经济带比作一条巨龙,上海是龙头,川滇是龙尾,江西和长江中游其他几个省份则处龙身。建设长江经济带对江西来说,是推进“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宝贵机遇。

江西处在诸多国家发展战略的衔接地带,是珠三角、长三角、闽三角的战略腹地,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板块,同时也是长江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江西一要着力构建鄱阳湖城市群。应以昌九一体化为核心,大力推进鄱阳湖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积极融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充分发挥系统集成效应,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二要打造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应利用天然的赣鄱航道和现代化的综合运输体系,大力推进南昌、九江及赣州等中心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提升支撑带动能力。三要发挥生态优势,构筑生态屏障。加快对鄱阳湖、长江干支流等的综合治理,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产业体系,与长江经济带覆盖省(市)共同打造“长江经济走廊”和“长江绿色生态走廊”。四要全面拓宽开放通道。实现公路、水路、航空、铁路之间无缝连接,构建畅通便捷的现代物流运输体系,提高市场的开放性;做大做强南昌航空口岸,加快推进南昌无水港、电子口岸等建设;加快建设九江港口,完善口岸服务功能,提升大通关效率。五要创造内外经贸平台。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分工,加快建设南昌临空经济区和九江临港经济区,打造昌九扩大开放试验区,全力支持赣州综合保税区建设;鼓励和推动外国政府、国际商贸协会组织和国际风险投资机构等来赣设立代表处或办事机构,依托国家驻外经贸促进机构,搭建招商平台。

湖北: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长江中上游地区面临着最大发展机遇,抓住了就能趁势崛起,抓不住就可能中部凹陷

秦尊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将长江流域开发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去年9月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在京召开了关于《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指导意见》研究起草工作动员会,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一是依托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二是做大上海、武汉、重庆三大航运中心;三是推进长江中上游腹地开发;四是促进“两头”开发开放,即上海及中巴(巴基斯坦)、中印缅经济走廊。依托这四个定位,最终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形成转型升级新的支撑带。

长江横贯湖北省境1062公里,占长江干线的38%,居沿江各省市首位。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航务管理局、长江海事局、长江科学院等众多与长江有关的国家机构,均设在湖北。如果说,国家当年推出沿海开放战略,最大受益者是广东等沿海省份,如今国家推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最大受益者当是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长江中上游地区。长江中游诸省面临着最大的发展机遇,抓住了就能趁势崛起,抓不住就有可能中部凹陷。

湖北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将奋力推进打造沿江产业带。重点发展钢铁、石化两大产业基地和汽车、船舶、装备制造三大优势产业。以“中国光谷”为依托,形成较完整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链;以“中国药谷”为依托,打造沿江生物医药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兴环保等“四新”产业,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带。构建武汉国家级物流中心和中部金融中心,带动发展沿江现代物流产业带、沿江旅游产业带和长江文化创意产业带,推进沿江地区的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商贸服务等服务业集聚发展。

与此同时,湖北将依托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促进开发开放。武汉、上海、重庆定位为国内三大航运中心,武汉一直发挥着长江中游航运的组织作用。2012年7月,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建立长江中游水运规划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下一步,要联合相关城市积极推进长江安庆至武汉水深6米和武汉至岳阳城陵矶水深4.5米航道建设;以武汉新港为主体,以宜昌、荆州、黄石、岳阳、九江等为综合运输主骨架,以中部地区重要港口为补充的国内综合运输中转集散基地,形成长江中游港口群。充分发挥阳逻港启运港退税政策优势,加强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密切合作,同时加强与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宜宾长江源头航运中心的紧密合作,对接中巴、中印缅经济走廊和“渝新欧”国际大通道,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

湖南: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存在产业“同质化”、“离心力”、行政壁垒等瓶颈,应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交通对接,突出生态文明,释放集群活力

罗波阳:在长江经济带上,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已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战略支撑。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作为长江经济带中游主体,应合力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支点,助推长江经济带一体发展。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瓶颈障碍:一是四省产业趋同度高,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突出。从2011年四省39个工业大类的数据计算得出的省际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来看,湖北省与江西省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是0.64,湖北与湖南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是0.77,江西与湖南制造业结构相似系数是0.85。由此可见,主导产业存在相当程度的“同质化”倾向。二是城市群的交通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对接。目前城市群内部公路、铁路、航道、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存在资源分散、功能重叠、对接不畅等问题。功能得不到全面对接,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三是城市群周边毗邻经济发达区域,容易产生“离心力”。长江中游四省都背靠其他更为发达的城市群,相比之下,邻近发达区域所产生的经济吸引力和合作动力更大,容易导致城市群内部“松散型”结构以及“不完全合作”的态势。四是四大城市群之间还存在行政壁垒、条块分割的问题。必须由国家部委牵头建立推进机制,协调沟通解决城市群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一是要抢抓机遇,加强顶层设计。建议国务院成立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发展领导小组,负责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总体指导和跨区域协调等工作,制定出台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城市群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及产业、交通、环境保护等相关专项规划。二是要统筹安排,强化交通对接。在加快完善高速公路网络的同时,进一步建设完善武汉、九江、合肥、长沙、南昌等城际铁路和高铁,在长沙、合肥、南昌、武汉4省会城市建设铁路大型互乘站,形成环状快速铁路网,构建4市互达2小时经济圈。推进湘江、赣江、汉江、洞庭湖、鄱阳湖、巢湖流域等航道整治,形成以武汉为枢纽港的长江中游航运网络。三是要环境共治,突出生态文明。建议将长沙、合肥、南昌、武汉列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城市。支持城市群实施流域、湖泊、湿地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鼓励和支持城市群探索闲置土地处置、耕地异地占补平衡等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新机制,探索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财税政策。支持城市群开展环境税,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节能量交易等试点。四是要深化改革,释放集群活力。赋予城市群在新型城镇化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户籍、土地、财税、住房、教育、社会保障、建设投入机制改革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权,努力打造中国最有活力、最具潜力、最富魅力的城市群。

四川:长江上游地区城镇发展具有显著的生态贡献、经济意义、社会价值、民生期待等多功能性,要在全域保护中实现全面发展

侯水平:建设长江经济带构建沿海与内陆“T”字互补互动的新格局,形成带动超过五分之一国土、约6亿人的强大发展新动力,无疑是未来中国经济版图上最令人期待的新变化。建设长江经济带就是要打通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三个“板块”的连线,实现生产要素和商品市场的有序流动和无缝衔接。

成渝经济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尾”,同时也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龙头”,是实现我国东西双向开放发展战略的关键节点。作为西南地区最为成熟的城市群,成渝地区的城镇发展在西南乃至西部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巨大。长江上游地区城镇发展具有显著的生态贡献、经济意义、社会价值、民生期待等多功能性,要突破多重约束,拓展城镇发展新路径。长江上游经济带城镇发展只能是在全流域生态保护前提下的城镇建设,只能是在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城镇建设,只能是在有限的城镇规模扩大基础上的存量优化型城镇建设。应重点关注城镇发展中的两大问题:第一,在继续推进成渝首位城市发展的同时,强化次级突破,实现城镇由点到面发展,重点在于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关键在于扩大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第二,强化城乡要素平等交流,构建新型城乡形态,重点在于发挥市场在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关键在于农民工转移市民化。

重庆: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将着力完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推动设立区域合作发展基金,加强与长江流域主要城市的深度融合发展

马晓燕:重庆是长江上游地区“一江两翼连三洋”、集水陆空为一体、功能全、能力强的综合交通枢纽,是“新丝绸之路”、“新茶马古道”和长江黄金水道交界点上的特大城市。建设长江经济带,重庆可以依托两江新区,进一步优化国际贸易通道,拓展开放平台功能,促进贸易方式转型升级,率先进入建设内陆开放枢纽的新阶段。重庆市辖三峡库区大部分,是三峡库区淡水资源保护、库周污染源防治的核心区域,肩负着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的历史重任。

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一要大力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实现区域发展差异化、资源利用最优化、整体功能最大化和全市一体化发展。二要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要着眼于推进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建设,加强与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三大跨区域经济带的对接,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建立水铁路空一体的对外综合交通网络,打造西部地区重要交通枢纽;突出“三个优先”,即优先打通向西通道、优先治理城市拥堵、优先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丰富和扩充各区域之间的交通连接线,使重庆成为长江经济带向西开放的战略枢纽。三要着力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突出两江新区、保税区、铁路口岸、国家级开发区等平台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通关便利化,创新海关监管方式。加快构建大通道,向西,更好地发挥渝新欧铁路的作用,促进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向东,更好地利用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加快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四要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要坚决贯彻“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的方针,努力建设美丽山水城市。五要提升区域互动合作水平。强化与长江流域省区市合作,将着力完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推动设立区域合作发展基金,加强与长江流域主要城市的深度融合发展。

云南: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是长江经济带各省市走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战略支点。将着力构建国际大通道,推进金沙江生态走廊建设

马勇:云南地处长江上游,集通江、达海、沿边于一体,具有从陆上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连接中国、东南亚、南亚三大市场的特殊区位优势,是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是长江经济带各省市走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战略支点。长江经济带建设为云南的加速发展带来了重要契机。

一要加快推进通道建设。充分利用国际协调机制推动国际大通道境外段建设,深化与周边国家的交通合作,进一步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信息传输系统建设,形成内联长江经济带,外接东南亚、南亚,进入印度洋的战略通道。编制金沙江黄金水道综合交通专项规划,加快金沙江中游库区航运、水富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金沙江—长江水运对接。二要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着力打造昆明—昭通—成渝经济走廊。做好金沙江沿岸的港口、产业、航道等合理布局,推进金沙江生态走廊建设。突出云南特色,加强与长江流域各省份的经济协作,促进产业互补与承接。抓住国家启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机遇,争取尽快成立昆明合作组织。加快滇中产业新区、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经济合作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外向型经济发展承载区建设。建设一批外向型工业经济园区、出口加工贸易区、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三要加大对长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加强环境保护。深入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继续实施重点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进一步抓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九大高原湖泊和江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积极从源头保障长江流域的水环境安全。

贵州:加大生态文明先行区的建设力度,构建乌江经济走廊,打造黔中经济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等开放平台

吴大华:作为长江经济带新纳入的两个省份之一,贵州将以此为引擎,抢抓机遇,加强区域合作,推进贵州又好又快发展。一要加速打通乌江黄金水道。加紧推进乌江(乌江渡—龚滩)航运建设工程、乌江构皮滩翻坝运输系统工程和通航设施工程等建设,突破闸坝碍航,为贵州省打通乌江航道、融入长江经济带提供水运通道保障。二要在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方面先行先试,毫不放松地抓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大力构筑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三要建设乌江经济走廊,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贵州是全国人均GDP挂末、最为贫困的省份,发展是第一要务。要跳出能矿产业抓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以大数据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新医药和健康产业,以文化旅游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和现代高效农业。要充分依托乌江沿江资源优势、产业基础,按照现代产业发展的要求,优化调整产业方向和空间布局,构建以千里乌江绿色产业带、文化旅游带、现代物流产业带为主要内容的乌江经济走廊。四要加强区域合作,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贵州迫切需要借助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等经济圈的产业优势、科教优势、人才优势、资本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力度,为贵州发展提供要素支撑。要借助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航运港口,将贵州特色产品输送至各方;借助上海及中巴、中印缅经济走廊,以及渝新欧铁路、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快推进贵州外向型经济发展。推动贵州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在产业园区、职业教育、文化旅游等方面深化合作,加快黔中经济区、贵安新区、贵阳综合保税区、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乌江经济走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和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等开放平台建设。

微论坛

昌九一体形成强大支点

卢福财(省科技厅副厅长):江西曾提出“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但效果不明显。原因是广东、浙江和福建与江西比邻的地区均是他们的欠发达地区,沿海经济发展的势能难以越过这些欠发达地区辐射到江西来。肇始于1992年的昌九工业走廊,也没有托起江西的工业强省之梦。长江对岸湖北省的相应区域也是其经济欠发达区域,对昌九工业走廊没有任何拉动作用。如今,国家要建设长江经济带,构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为此,江西一定要在做强南昌、做大九江的同时,加快实现昌九一体化。如果不形成这么一个强大的支点,江西在其他特大型城市强大的势能裹挟下,就有可能再一次成为经济发展要素的输出省份。

打造江西经济发展主轴

麻智辉(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长江经济带是世界上可开发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阔的内河经济带,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是其他经济带不能替代的。随着世界经济重心逐步向包括我国在内的亚太地区转移,横贯我国东、中、西部的长江经济带将迅速崛起,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脊梁。江西应主动作为,加强对江西与长江经济带的研究,根据江西产业发展基础、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建设的能力,明确江西在长江经济带中的战略定位,进而提出产业对接、基础设施接轨、生态环保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对于在长江经济带中赢得江西位置,使江西长江经济带成为江西经济发展主轴,成为引领全省的现代产业密集带和长江流域要素承载能力最强、产业聚集能力最高、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具有重要意义。

依靠“前店”和“行商”

黄世贤(江西省委党校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我省融入长江经济带,要解决地域分工不明显、经济业态落后的状态,形成全“带”范围内分工合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市场格局。在现代市场体系下,作为内陆区域,发展升级的必要条件更多的不是“生产车间”或“生产线”,而是“前店”,是“行商”,是“流”的一种态势。像技术流、信息流、金融流、货物流和服务流,要“流”就应该是更大的范围和更畅的通道。宋明时期,坐拥水路交通要塞的鄱阳湖演绎了壮阔与繁华。京杭大运河—长江—鄱阳湖—赣江—大庾岭,构成了维系中华帝国政治统一与经济联系的一条水上通道。沿江沿湖历史名镇声名远扬,“无赣不成市”的江右商帮更是经营了江南西道农商文明的繁荣鼎盛。长江经济带的构建是江西重现辉煌的天赐良机。

投资贸易便利化新模式

王胤兴(省商务厅综合处处长):由于长江上游和中游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当,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差别不大,沿江开放、向东开放是共同的重要路径,都面临着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的发展竞争。因此,江西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既有合作也有竞争。江西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首先是要积极争取国家在顶层设计中,加大对江西重点产业、重大项目方面的投资规划和战略布局,加快江西与周边省份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升江西在长江经济带中游的支撑地位。要坚持全面扩大开放战略,加快建设昌九扩大开放试验区,按照上海自贸区的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率先在长江中游地区建立符合国际化和法制化要求的投资贸易规则,建立投资贸易便利化的市场机制和管理模式。

错位竞争合作共赢

赵波(省政协副秘书长、民建江西省委副主委):长江经济带建设将成为我省经济发展强大的新引擎,有利于我省充分发挥生态、区位、土地等优势,为新型工业、现代农业、旅游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建设提供更宽广的平台。由于我省在引进先进技术、高端人才、高科技产业及吸引投资方面优势不足,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亦须谨防外围经济极核的“极化效应”从而导致人才、资金等资源的流失。我省必须依托昌九一体化的“双核”发展战略,尽早制定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规划,避免产业布局雷同,实现错位竞争、错位发展、合作共赢的发展局面。

加强城际间的合作共建

柳华(南昌市发展改革委总经济师):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要加强城际间的合作共建,探索生态低碳的发展模式,坚持走新型城镇化路径。南昌应抓住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机遇,大胆解放思想和解放社会创造力,统筹城乡发展,重点打造千亿产业和开放发展平台建设,走生态低碳发展之路,打造全省核心增长极,积极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

抓住152公里沿江做大九江

王原平(九江职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战略,为江西尤其为九江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九江将紧紧抓住152公里宝贵的沿江岸线资源,坚持集约开发、集聚发展的原则,坚持做到大规划引领、大平台承载、大产业支撑、大投入带动、大开放突破、大改革推进。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强南昌、做大九江、昌九一体、龙头昂起”的战略部署,推动昌九一体化,从而构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点。

攥紧拳头合力发展

陈建荣(江西日报《评与论》主编):在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战略中,江西要有大作为,就要攥紧拳头、合力发展。特别是要把南昌和九江的资源、区位、产业等优势整合起来,以“昌九一体”的区域集合效应,为建设长江经济带贡献江西力量。“昌九”不仅应成为“中三角”的战略支点,也应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撑。要站在长江经济带的战略高度来规划“昌九”乃至整个江西的产业布局。比如,上海有宝钢,武汉有武钢,而“昌九”介于上海与武汉之间,我省的钢铁产业又该如何定位和布局?再如,除上海之外,我国第二条大飞机的组装线就在南昌,这就要求我省加强与上海在航空产业上的分工协作。同时,要振兴“千年赣鄱黄金水道”。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赞助商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申明 - 人才招聘 - 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