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退出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金融风险 >> 互联网金融 >>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

2015-02-12 17:06:14 来源:风控网 浏览:204
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的结合,催生了第三支付、线上p2p、众筹模式等互联网金融,在重新搭建一个快速、高效、低成本、大数据金融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塑造了全新的金融运行构架。近几年,互联网金融正是在对传统金融的革命性冲击和颠覆中,势如破竹、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终将成为不可忽视、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金融也是金融,互联网是工具、是手段,金融是本质、是核心,互联网金融不会改变金融的功能和本质。金融是高风险行业,互联网金融也不例外,不但没有改变高风险的实质,而且外延和扩展了传统金融风险,并且具有更隐蔽、扩散快、影响大的新特点。如系统性技术风险、计算机系统和交易主体业务操作风险等,因此,网络金融也迎来了一轮又一轮的倒闭潮,诸多p2p平台出现提现困难,临近倒闭或“跑路”。互联网金融能走多远,能深入多深,决定互联网金融创业企业的最终命运,还是归结为能否缚住风险这只“苍龙”。
风险是金融的永恒主题,风险控制是互联网金融成败的关键。互联网金融风险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政策法律方面的风险;二是平台技术方面的风险;三是信用违约风险。
法律政策风险实质上是网络金融的生态环境问题。互联网金融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整个行业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法律空白、无人监管,直接导致大量的金融产业游走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灰色地带。在这样的生态环境恶化中,唯有洁身自好,树立正确的经营发展理念,克服扩张冲动,严格自律,坚决不能触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三条法律底线,可以有效防范这方面风险。
系统性技术风险是可控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密钥管理和加密技术的日益完善,黑客攻击、病毒将得到有效控制,我们也将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提升安全保障水平。
信用违约风险是金融风险管理的核心。掌握信用违约风控技术是互联网企业生存的防火墙,也是推动互联网企业成长的助推器。长期以来,中外金融机构对信用违约风险的控制,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在不同的风险过程和环节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创造了各种各样的信用控制理论,但没有一个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没有最完善,只有更完善。这是因为,信用违约风险形成的原因太复杂,太个性化。每一个客户,一笔贷款,甚至同一个客户前后两笔贷款,其具体情况都会发生千差万别的变化。怎样根据变化的风险因素去管理好每一笔贷款是个没有休止符的永恒命题。尽管如此,信用违约风险形成的不确定因素是可以预测、控制和避免的,作为一个全新金融运作平台,建立必要和科学的贷款运作机制和风险管控体系,以铁的决心,铁的制度,铁的程序及持之以恒的坚持。在这一点上,宁肯牺牲效率,也要确保安全,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信用违约风险。在具体设计上,要从以下四个机制来考虑。
第一,建立和完善贷款风险的预防机制。一是建立健全贷款调研信息系统,加强贷款风险预测,专门设立贷前调查部门,对申请贷款的企业和个人做资信指标认真分析,实地核实,切实掌握贷款对象的第一还款来源,提供准确依据,防止因决策失误而造成资金损失,在调查过程中,把“四眼”原则贯彻到底,确保制衡制度的有效性;二是健全项目评估和客户信用评审系统,找准贷款对象,以大数据技术为后盾,构建风险评估模型,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作为贷与不贷、贷多贷少的依据,合理确定贷款期限;三是建立健全贷款投放企业和投资地区政策发布制度,控制系统性高风险投放。
第二,建立和完善贷款风险管理的保障机制。一是建立健全“贷款三查”制度和岗位分离制度:增强贷前审查和检察人员的责任感,形成群体责任和个体责任相统一的防止贷款风险的网状体系;二是建立健全贷款的审批决策制度,贷审分离,就是不能把贷款决策集一身一岗,避免个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制止人情贷款,以贷谋私等现象发生,形成严格的调查,批贷审查,相互制约和有机配合的贷款发放机制;三是建立健全贷款法律审查制度,确保法律文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第三,建立和完善贷款风险的转化机制。一是对风险系数较大的贷款实施重点监控,在方法上,采用条件式贷款、局部注入的形式,力求风险降到最低;二是贷款风险分散化原则,多元化分散贷款风险;三是强化贷款债权的社会转移,针对网络贷款的特殊性,加强与社会资产管理公司、不良债权处理机构的业务合作,变卖不良债权,加快现金回流速度。
第四,建立和完善贷款风险的补偿机制。一是强化自身承担风险的能力,实行资本金占风险资金一定比例的约束机制;二是建立贷款风险金提取制度,定期对贷款进行风险等级评定,按风险等级确定风险金提取比例;三是呼吁社会建立贷款保险制度,对风险相对较高的贷款风险通过参保,由社会共同承担。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赞助商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申明 - 人才招聘 - 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