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退出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危机管理 >> 危机研究 >>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误区与对策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误区与对策

2014-03-25 15:19:48 来源:风控网 浏览:223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发展、对地球资源的过度开发,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无声无息的发生转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慢慢来袭,但相对于这种较慢的变化我们还能够适应以及应付的来,我们有充分的时间去改变去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法,但是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人类在大自然前显得是那么渺小那么无助。如何在狂风暴雨、天崩地裂后站起来时我们的首要难题。纵观近几年世界各地和我国面对天灾人祸时的相关公共危机管理与处理,我们还有太多地方需要反思,还有太多地方需要讨论。

  一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危机是一种紧急事件或者紧急状况的出现和爆发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正常运作,对经济、政治、环境、生命等造成威胁和损害,超出了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能力,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的突发事件。美国学者奥兰·杨认为,危机是由一组迅速展开的事件组成,它使破坏稳定的力量在总的系统或其中任何子系统中的影响作用大大超过正常水平,并增加在系统中爆发暴力的危险。

  危机包括“天灾”和“人祸”,前者指的是自然灾害非人力所为,如:瘟疫、地震、海啸、洪水、冰雹、雷击等,这些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不可抗拒性。后者指由于人类社会主观因素造成灾祸。如:交通事故、政治谋杀、恐怖主义的破坏活动以及经济危机、政治危机乃至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核危机等。

  危机管理理论是美国学者在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古巴导弹危机的爆发使美苏两国意识到两国之间爆发“核对抗”的危险,意识到核战争将威胁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安全,公共危机管理(风控网)理论就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给高速增长的日本经济以沉重的打击,从而唤起了日本政界和学者们对于危机管理理论的高度重视,因此对于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便从政治领域扩展到了经济领域。2001年美国发生9·11事件,2003年中国发生SARS危机等事件之后越越让世界意识到危机管理的重要性。

  二、公共危机管理的误区

  目前,我国的危机管理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2003年SARS危机和今年5·12特大地震的爆发暴露了我国危机管理的体制还存在很多缺陷,因此对以往的危机管理的误区进行总结就十分必要。

  误区一:“谈危机色变”

  由于危机爆发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往往会带来灾难,威胁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影响社会目标的实现。突发事件的爆发需要政府做出即时决策,这给决策者带来极大的压力,同时也是对政府现有应对危机和执政能力的严肃考验。决策失误不仅会造成更大的损失,而且可能会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威胁执政党的政治合法性。因此,人们往往是“谈危机色变”。

  误区二:对危机抱侥幸心理

  危机一般具有突发性,在危机爆发之前并无明显征兆,因此对于危机的爆发政府常常抱有侥幸心理。表现在政府部门危机意识薄弱,不能辨别潜在的危机和发现危机的最初状态。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下,下级一般会有隐藏或者瞒报不利于自身发展的负面消息,而且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不能对危机有准确的预测而造成上级对危机态势严重程度的轻视,抱有侥幸心理。

  误区三:封锁消息

  在2003年的SARS危机中,我国地方政府采取了内紧外松的政策方向,加强信息的保密以期防止恐慌、控制流言和局势、维持社会稳定。这种做法在危机爆发的最初期较为有利。但是,在日益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中,世界一个角落发生的事情全世界马上就可以知道,信息的传播速度已经大大提高。而政府要掩盖事情的真相就变得越来越困难。消息的封锁使专家不能全面把握事实真相,造成对灾害的预报失误,以致社会在毫无预防的情况下匆忙应对危机的爆发。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损失,更引发人们对专家和政府的不信任。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赞助商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申明 - 人才招聘 - 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