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退出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危机管理 >> 危机预防 >> 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2014-02-26 15:38:14 来源:风控网 浏览:243

  对于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认识以及公共危机管理应对措施,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物质的层面,对于社会、文化以及受害者心理等要素的考虑,成为灾害研究的重要领域

  公共危机管理的社会学和人类学视角


  ——从日本的经验谈起

  麻国庆

  1995年1月,我在东京大学大学院留学的第二年,发生了阪神(大阪和神户)、淡路大地震,人员受害规模之大(死者和失踪者逾6000人以上)、建筑物和都市设施等的破坏程度都令人触目惊心。这是日本战后最大的灾难性事件。之后,日本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事件所采取的一些应对措施和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非常深刻的检讨,特别是对包括地震在内的自然灾害的认识以及应对措施,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物质的层面,对于社会、文化以及受害者心理等要素的考虑,成为灾害研究的重要领域。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整体视角,为自然灾害的预防和灾害发生后的危机管理,提供了许多实践的框架。

  以地域和社区为基础进行预防灾害的公共危机管理知识宣传和体验性训练,是预防灾害的前提

  到过日本的朋友都知道,如果你要在日本居留较长时间,一定要到所在地区的区役所(区政府)去办理在留身份证和国民健康保险等手续。当你办完手续后,办事人员会给你一套如何在这一区生活的相关手册,里面就有很多预防灾害的内容,涉及地震、火灾、火山喷发等。在区役所的大厅里还有很多更加详细的资料任你挑选,其内容用一目了然的图示,让你了解防灾的基本知识。到了你所住的小社区,管理者也会给你更加具体的资料,特别是会把避难的场所,用地图的方式表示出来。而且,还经常有很多演习。我还参加过住所组织的地震体验,即有一个特制的模拟地震的专车,让体验者体验不同震级的地震。通过这些训练,让你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冷静应对,不至于惊慌失措。而这些活动在小学中学都是非常固定的项目。邀请防灾部门的人员进行指导和讲座,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灾害预防中,还通过自主防灾组织来推进防灾活动。这反映出以地域社会和社区为基础,进行预防灾害的知识宣传和体验性训练,是预防灾害的前提。

  公共危机管理救助之时如何认识灾民的状况不能忽视

  而灾害一旦发生,救助之时如何认识灾民的状况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以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为例,当时灾害发生后,当地居民和相关机构等如何在第一时间进行快速救助是非常关键的问题,然后紧急避难进入避难场所。在避难场所会涉及到很多的社会问题,如失去亲人以及很差的生活环境所带来的精神和肉体的变化;社会志愿者团体如何有效地进行运作以及由于避难场所的环境问题所引发的人际关系的紧张等等,都是在救助中应该考虑的社会学问题。特别是一些特殊群体如从社区、家族的网络中脱离出来的老年人、无家可归的群体、外国人等都会面临精神和文化的问题。

  当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灾害的危机管理(风控网)机制本身的框架中讨论问题,还应考虑灾害现象的社会和文化属性。同时也应该关注受灾群体的“生活重建”。如在阪神地震后所建立的临时住宅由于空间和分布等问题,有的灾民出现了一些酒精依赖和孤独症等深刻的社会问题。同时,有的人无法买得起新的虽有补贴的住宅,不得不把临时住宅当成自己永久的家。这些都可能成为新的社会问题。

  公共危机管理方面对城市中“灾害弱者”的特别关注不能忽视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在遇到突发事件或灾害时,在农村或县城这种熟人或半熟人社会中,对于初期的救助,固有的发自于中国传统的家族、亲族和地缘关系的网络,作为互助方式的补充会起作用,不过在城市这种陌生人的社会里,如果有突发事件,行政的职能部门不可能面面俱到时,其援助的方式将会如何?特别是那些城市中的外来民工、老人、残疾人、移居城市的少数民族、低收入群体等,自然会成为“灾害弱者”,对于这些群体的特别关注,也是我们进行应急事件处理机制建设中不能忽视的问题。而目前在中国城市中正在发展的社区组织、民间的志愿者组织等一定会在突发灾害事件中担当重要的角色。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中国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如何建立面对灾害时的国际共生社会的机制也是要思考的问题。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赞助商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申明 - 人才招聘 - 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