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退出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风险研究 >> 目标与框架 >> 从流程合规走向全面风险管理

从流程合规走向全面风险管理

2014-03-18 17:14:16 来源:风控网 浏览:239

  农村金融业务的特殊、自身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的缺陷、经营管理手段的滞后、不良资产的历史遗留、区域金融发展失衡等因素,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时刻面临着潜在的合规风险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威胁,而各种风险的影响程度较其它商业银行严重,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势在必行。

  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银监会《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将合规风险管理置于较高的地位,并将“合规管理”称之为“是商业银行一项核心的风险管理活动”,要求商业银行“应综合考虑合规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其他风险的关联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形势更为严峻,“风险数额大、风险抵补水平低、风险管控能力弱”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现实写照。

  信用风险突出。2006年,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27.89%,远比国有商业银行平均水平(9.22%)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水平(2.81%)高出18.7个百分点和25个百分点。

  市场风险凸现。由于流动性过剩和资产多元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债券等价格敏感性投资业务增长过快,2007年年末,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债券投资余额4477亿元,比年初增长56.8%,专业风险管理人员的缺乏及技术手段落后,无法对面临的风险进行科学识别和准确计量,易造成投资损失。此外,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宏观经济波动的风险、电子网络技术造成的风险以及高层道德风险,等等,均在不同程度上成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种种障碍。此外,操作风险日趋严重,使案件居高不下。 

  面对合规管理的窘境,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有不要实施全面风险管理(风控网)。

  风险成因分析

  体制因素。合作金融性质发生变化。农信社发展到今日,资金互助的特点已不存在,政策要求农信社要对社员股金实行“保息分红”,不论农信社经营好坏,对社员股金均按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保证股息,但股东并不承担相应的经营风险;同时,农信社管理者多由上级委派确认,且这种管理模式延续至今,股东无资本话语权和民主管理参与权。

  法人治理结构形似神非。按合作制原则,农信社“三会四权”要健全和完善,但实际上“三会”设立后,并未真正履行各自的权力。原因是农信社股权高度分散、股东数量多,股东通过选举制选择代理人体现资本话语权的通行做法缺乏可操作性。现实中,社员大多不了解农村金融的具体规定和要求,很少对农信社经营等重大事项参与决策。因此:农信社既不是名义上的合作制,也不是现在所追求的资本话语权的委托代理制。农信社管理体制的现状是全面风险管理薄弱的根源。

  制度因素:农信社工作重点放在央行票据兑付方面,以压降不良贷款和搞高资本充足率为首要任务的机制也是制约因素。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农信社制度建设相对滞后、覆盖不全,留有制度真空;另外,在多级法人管理体制下,基层农信社对制度的执行力较差,操作风险突出。

  技术因素: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技术对农信社来说是双刃剑,通过网络技术平台的搭建,计算机操作代替手工操作,实现工作流程合理化,可以规避传统的操作风险,但给业务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同时也给监督者带来了技术操作壁垒,而且计算机作案一旦造成损失会更大。

  风险管理技术。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发生风险都会波及全球,风险管理技术逐渐复杂化。伴随着农信社业务逐渐多样化和国际化,市场风险对经营的影响日益增强。缺乏全面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和有效技术手段的农信社,将面临严峻挑战。

  加强风险管理的思考

  风险识别、评估、防范、化解和管理工作从根源上做起。

  根据巴塞尔协议和银监会《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整合内部规章制度,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将适用的法律、规则和准则落实到业务运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等环节或流程中去,识别、评估和管理相应的风险点,使各项经营管理活动流程化并与外部的法律、法规和规则相一致,从根源上控制各类风险。

  “合规管理是商业银行一项核心的风险管理活动。”农信社合规管理的目标就是要通过设立专门的合规管理部门,制定合规管理政策和业务操作规程,将各项规章制度内化为所有员工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实现对违规行为和操作风险的早期预警、主动回避、积极防范,确保依法合规经营,主动避免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避免遭受法律制裁或因风险管控不严而导致财务或声誉等方面的损失。

  持续改进和完善风险管理流程,做到风险管理与时俱进。实现风险管理的范围由单项风险管理向全面风险管理过渡,确保风险管理能够覆盖所有业务和所有环节的一切风险。梳理业务流程,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减少业务处理环节,缩短业务处理流程,建立风险控制流程。

  建立流程合规和内控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风险管理决策从社员大会到理事会再到高级管理层的传导机制是否通畅、高效,是否存在“内部人控制”等因素,是判断公司治理机制是否健全的重要标准。为此,规范“三会一层”组织架构和互相间的利益制衡机制,明确社员代表大会对理事会、理事会对经营层的基本授权制度,细化“三会”议事规则为根本。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数据作为银行的主要判断依据,对于风险的控制极其重要,因此建立风险数据库,持续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评估;可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覆盖所有业务流程的风险监控、评价和预警系统;结合相应的内部控制配套管理制度,对高管人员及重要岗位人员定期轮岗、离任审计、近亲属回避和强制休假制度等。

  健全有效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使信息系统覆盖所有的重大业务活动,充分满足风险管理的需求,并建立适当的组织结构、完善的工作制度和充足的交流渠道,保证信息的充分流动,包括信息上报、信息下达及内部信息的横向流动等,形成有效的内部信息沟通文化,克服由于各种信息的不对称、不透明、不真实引起的各种潜在风险。
第1页 第2页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赞助商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申明 - 人才招聘 - 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