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退出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风险研究 >> 控制活动 >> 内部评级法对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分析

内部评级法对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分析

2014-03-13 12:31:43 来源:风控网 浏览:234

  六:基于风险的定价机制是风险偏好的价值实现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自主权逐步扩大,运用内部评级模型提供的精细化的风险计量指标来实施定价,保证收益覆盖风险,是风险偏好的价值实现。

  贷款定价的具体方法很多,但使用频率较高、效果较好的有三种定价模式:成本加成法、基准利率加点法和客户盈利分析法,其中被国外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是成本加成法。这里的成本不仅是财务成本,还有与风险有关的成本,包括风险成本(或预期损失)和风险资本的成本。风险资本与监管资本基于同样的单项风险计量指标,但基于的假设不同,但二者正趋于一致。

  成本加成法认为,任何一笔贷款的目标定价应包括以下四个部分:资金成本、经营成本、风险成本和目标资本回报。目标收益(TargetReturn)是为股东提供一定的资本收益率所必需的利润水平。这种方法对商业银行财务和银行风险管理水平要求很高,不仅需要计算出各项会计成本,还需要准确计算出贷款的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国内不少商业银行已经进行了大胆尝试。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争夺客户往往展开价格竞争,导致存贷款利差缩小,大大压缩利润空间,贷款定价精细化管理将是商业银行保持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制定贷款价格底线可使银行的各项成本得到合理补偿,避免盲目市场竞争,确保风险收益平衡。通过引入内部评级结果,清晰地界定一个产品、一个客户或一项业务的成本或收益在什么情况下是可接受的,在哪些情况下又是不能接受的,有助于风险不同的客户在监管当局允许浮动的范围内给出不同的报价,提高竞争优势,建立有效平衡风险与回报的运行机制。

  特别要注意的是,应针对客户和产品特点制定差别化的价格底线。在价格底线之上,赋予经营机构灵活的定价权限,积极争取客户,同时防止以放弃利差为代价赢得市场的行为。特别是对于重要客户,建立价格底线尤其重要,可有效避免以牺牲银行盈利目标为代价的盲目市场竞争行为。

  七:深化计量成果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衡量企业盈利能力普遍采用的是股本收益率(ROE)和资产收益率(ROA)指标,其缺陷是只考虑了企业的账面盈利而忽略了风险因素。银行是经营特殊商品的高风险企业,以不考虑风险因素的指标衡量其盈利能力,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海森堡法则表明,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绩效衡量方法,业务单元都会尽量使他们的绩效显得更大,而基于风险计量结果的绩效评价指标则可以统一全行价值目标。

  目前,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是采用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来综合考核银行的盈利能力和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在风险计量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应当建立以经济增加值(EVA)和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RAROC)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和综合计划管理体系。准确计量PD、LGD、EAD等风险参数后,可以科学测算贷款减值准备、经济资本,进而确定EVA和RAROC等核心指标值。在绩效管理中广泛引入风险计量成果,充分考虑利润、资本回报、业务等各方面因素,体现预期、非预期损失成本,可以使计划管理、绩效考核等不仅体现当期效益,同时真实地反映潜在风险,从而更加有效地引导各级经营机构稳健经营,约束短期非理性行为,促进银行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银行风险管理的兼容性与内部评定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因此内部评级法对银行管理风险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应该加大实施力度。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赞助商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申明 - 人才招聘 - 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