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退出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风险研究 >> 控制活动 >> 内部评级法对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分析

内部评级法对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分析

2014-03-13 12:31:43 来源:风控网 浏览:233

  通过引入内部评级结果,清晰地界定一个产品、一个客户或一项业务的成本或收益在什么情况下是可接受的,在哪些情况下又是不能接受的,有助于风险不同的客户在监管当局允许浮动的范围内给出不同的报价,提高竞争优势,建立有效平衡风险与回报的运行机制。所以加强银行风险管理。内部评级法的应用对风险管理到底有什么影响呢?往下看看。

  近年来,基于内部评级法的风险计量工具不断创新,并逐步付诸银行的具体实践,不仅大大丰富和量化了银行风险偏好和风险战略的内涵,而且通过风险政策支持风险偏好的传导和执行,以及充分补偿风险的定价机制,有效推动了银行风险收益平衡,促进了银行风险收益最大化的实现。因此,内部评级法对银行风险管理实践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新资本协议带来银行风险管理的重大变革

  新资本协议提供了多种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尤其是以内部评级法为代表的信用风险监管资本的计量技术,集中反映了定量计量信用风险的最新理论成果,使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管理第一次从定性分析的经验判断转变到了以风险计量技术支持的科学决策,对银行风险管理实践带来了深远影响。

  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和《商业银行资本计量高级方法验证指引》中规定,商业银行实施初级内部评级法,相关风险参数估计值应在核心应用范围发挥重要作用。所谓“核心应用”主要是指,债务人或债项的评级结果应是授信审批的重要依据,商业银行的授信政策应明确规定债务人或债项的评级结果是授信决策的主要条件之一;针对不同评级的债务人或债项采用不同监控手段和频率;根据债务人或债项的评级结果,设置单一债务人或资产组合限额;根据债务人和债项的评级以及行业、区域等组合层面评级结果,制定差异化的信贷政策;信用风险主管部门应至少按季向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其他相关部门或人员报告债务人和债项评级总体情况和变化;内部报告制度应明确规定风险报告的内容、频率和对象。

  此外,监管部门还要求银行在核心应用基础上,拓展内部评级计量参数应用范围,在高级应用范围有所体现。高级应用范围包括内部评级结果和风险参数估计值,作为商业银行构建经济资本计量模型的重要基础和输入参数的重要来源;确定风险偏好和制定风险战略的决策基础;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重要依据;贷款及投资定价的重要基础;计算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的重要依据。商业银行应将内部评级的结果明确纳入绩效考核政策,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参数量化模型的开发和运用应有助于银行加强相关信息系统建设、配置充分的银行风险管理资源以及审慎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形成。

  二:内部模型法使银行全面提升信用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从战略角度看,实施新资本协议有助于提高银行的银行风险管理水平,能够促使银行围绕发展战略和风险偏好来平衡风险和收益,尤其是风险计量技术的提高,实现了对风险偏好的定量表达,为风险偏好的制定提供了具体而准确的依据。从经营角度看,由于实施新资本协议带来的风险计量技术的提升,将有力推动银行通过产品创新、流程改进、客户选择优化、产品定价精细化、绩效评价调整等方式,实现风险与回报的最佳平衡,进而形成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三:实施内部评级法与促进信用银行风险管理之间有如下的内在关系:

  一是通过风险评级,增强了区分客户的能力,优化客户选择,获得市场竞争优势。新资本协议中信用银行风险管理的关键,就是要求商业银行提高客户的风险评价能力。违约程度是衡量借款人风险大小的关键指标,在内部评级法中,商业银行必须准确计算客户一年期的违约概率。根据违约概率的大小,进行客户细分,进而确定相应的授信政策和审批标准。对优质客户,可以简化审批流程和环节,加大营销力度,提高服务效率;而对高风险客户,则可以实施有效控制。

  二是通过收益覆盖风险,有效提升风险定价能力。基于风险计量模型所输出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资本占用等关键风险指标,确定了贷款利率底线和贷款浮动区间的核心变量。根据客户等级和交易结构,可以进行贷款的合理定价,从而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三是通过基于风险收益的绩效评估,可以进一步完善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合理配置资源。

  四是在单项交易基础上,对整体资产组合风险进行科学计量,推动组合结构优化,提高风险资产质量。

  在上述环节中,风险偏好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风险偏好以一系列风险政策为载体,阐明了银行风险战略,并通过科学定价来实现对风险的补偿,从而保证了风险收益的实现。

  四:风险偏好的制定

  风险偏好是银行风险战略的核心。基于风险计量技术的不断进步,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更多的量化指标来明确自身的风险偏好,并通过完备的政策与业务流程,将统一的风险偏好传导到全行各级机构的经营与管理行为之中。

  风险偏好体现资本约束原则,与监管目标一致。资本是银行抵御风险的最后防线,是最稀缺的资源。银行的发展战略和风险偏好要充分考虑资本的约束,这是商业银行经营特性的体现,是满足监管当局要求的需要,更是实现稳健经营、提高公众信心的必然要求。

  风险偏好与监管目标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对金融机构实施监管的主要目的在于四个方面:一是维持金融业健康运行的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银行业的风险,保障存款人和投资者的利益,促进银行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二是确保公平而有效地发放贷款,避免资金的乱拨乱划,制止欺诈活动或者不恰当的风险转嫁;三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贷款发放过度集中于某一行业、区域或机构;四是保证实现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的传导机制。由此可见,在控制风险、保证金融体系稳定性方面,审慎的风险偏好与监管目标具有高度一致性。正因为如此,监管部门也倡导银行通过风险偏好的管理,来保证监管指标的合规,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出现。

  风险战略和偏好是银行风险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商业银行董事会应根据外部监管要求、银行发展战略和外部环境变化,明确集团整体的银行风险管理(风控网)要求,即愿意承担什么样的风险,以及承担的风险程度。商业银行在制定风险战略和偏好时,应同时设定定量和定性目标,依托风险计量结果,将资本充足率目标、风险资本总量、各类风险资本占比等纳入定量指标范畴,作为风险偏好表述的核心内容。

  五:风险偏好的传导

  战略层面的风险偏好需要通过一系列载体传导到经营层,转化为可执行的风险偏好。风险偏好的传导是一个从上到下有效传导和逐步分解细化的过程。在风险偏好确定的基础上,要从战略层面确定各类业务的发展布局,进而确定各类业务的发展规模或增长比例,并通过这一载体将其传导到各层级机构,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规则。从战略层面考虑,银行要培养核心竞争力,培育持续盈利能力,推动银行市值的稳定或持续提高;从战术层面考虑,银行应立足于即期盈利和即期市场形象的需要,充分考虑各类业务经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以及当前各类业务市场竞争的需要。传导风险偏好的载体包括三个:

  一是行业和客户营销指引。

  以行业分析为基础,为客户对象选择、营销策略制订和金融产品组合提供依据,为行业准入与退出标准的确定提供参考。根据银行风险偏好、业务目标及组合目标,确定目标市场、目标客户;通过对市场风险及市场潜力的深入了解,引导各级机构服务目标市场,优化风险收益平衡;将高层次的信贷业务目标转化为可衡量的业务单元行动目标;强化对重点客户整体风险的判断。

  内部评级为重要维度厘定客户准入退出标准。商业银行应根据监管要求以及业务经营管理需要,根据风险计量结果,在信贷政策体系中设置客户准入退出标准。例如,针对潜在产能过剩行业,将客户信用等级不低于AA+级,作为特定领域客户的最低评级要求。这是对风险偏好传导的有效方式。

  二是信贷审批指引。

  商业银行应将风险计量结果作为信贷审批的基本依据,提升科学决策水平,重点在于审批标准中的指标选择和参数确定。一是将内部评级结果作为对公授信审批决策的基本依据。信用等级、风险限额、违约概率等指标直接反映了客户信用风险水平,商业银行经营条线应以此为重要依据制定客户及项目授信方案,贷款审批人在授信审批决策过程中,应以评级结果为基础,结合客户授信需求、综合贡献度、行业信息、国家产业政策等情况,对授信方案中的金额、期限、授信条件进行审批决策。二是根据内部评级成果科学制定信贷审批指引。为更有效地支持授信审批与授信决策,商业银行应定期编制信贷审批指引等制度性意见。信贷审批指引的着力点是,执行全行信贷投放政策及行业(区域)风险限额管理要求,着重研究在微观层面上解决对特定行业(区域)中某类客户做与不做及如何做授信业务的问题。信贷审批指引应当充分利用客户信用评级结果,作为客户审查和选择的重要标准。

  三是结构调整政策。

  近两年来,结构调整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银行风险管理的主旋律。以内部评级为重要依据,制定信贷结构调整政策,可以有效传导风险偏好。商业银行应以内部评级结果为基础,根据不同行业的风险特征,确定政策对象的划分分类,对不同行业不同风险程度的客户组合分别给予积极支持、谨慎维持、压缩退出等差别化的政策导向。例如,对于积极支持类行业中的AA级以上客户可确定为优先支持客户,而对于在谨慎维持类行业中评级在AA+级以上的客户才符合优先支持标准。这样可以有效提升政策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指导和推动信贷结构调整的深化。

  风险偏好的执行应以限额管理为核心。银行风险管理部门根据全行统一的风险偏好,在寻找风险与收益平衡点的基础上,将可支配的信贷资源分配到各组合敞口中,形成行业、产品等各类组合层面的风险限额。在配置过程中,需要考虑风险偏好、发展战略、风险策略、市场变化、资产结构、收益分配等众多因素。而这些因素对风险的影响是难以用数理模型量化的,更多是要有赖于全行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充分的沟通、讨论。

  限额设定包括信用风险限额和市场风险限额。信用风险限额方面,要建立贷款余额限额(名义限额)和经济资本限额双线并行的限额管理体系。市场风险限额包括交易性市场风险限额和非交易性市场风险限额,其中交易性市场风险限额包括交易限额、风险限额、止损限额、压力测试限额等;非交易性市场风险限额包括重定价缺口限额、汇率敞口限额、净利息收益最大跌幅、经济价值最大跌幅、压力测试限额等。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赞助商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申明 - 人才招聘 - 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