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退出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产业经济 >> 机械制造 >> 深海工程装备需求旺盛“走向深海”需克服四大“短板”

深海工程装备需求旺盛“走向深海”需克服四大“短板”

2015-05-11 20:55:05 来源:风控网 浏览:101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陆地和浅海石油资源日益枯竭,深海油气资源成为未来的主要资源。作为获取深海油气资源的重要工具,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纷纷布局深海海洋工程装备。

“我国虽然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仍面临发展瓶颈。为此,我国应认清全球深海海洋工程装备的发展趋势,克服目前的发展短板,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加快推进海工装备走向深海。”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副所长王影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深海工程装备需求旺盛

海洋工程装备主要指海洋资源(特别是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采、加工、储运、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大型工程装备和辅助装备。浅海所发现的油田往往比较小,油气资源容易枯竭,而深海和超深海的油气资源可以进行长期可持续开采。长江证券研究部的数据显示,陆地油田的平均大小为22万桶油,浅海油田的平均大小为50万桶油,深海油田和超深海油田的平均大小在160万桶油左右,深海、超深海油田总数之和为浅海油田的6倍还多。

浅海海域的油气资源开采装备主要以自升式钻井平台为主。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的数据显示,如果按照自升式钻井平台平均价格为1.8亿美元来计算,未来5年全球自升式钻井平台的市场空间为225亿美元,年均市场空间为45亿美元。

而据中国海洋工程装备网统计,未来十年全球海上钻井平台总需求量为702座,其中深海钻井平台450座,占比64.1%。同时,全球有超过110座半潜式钻井平台即将退役。按照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船平均价格为5亿美元来计算,未来十年全球钻井平台市场空间为2250亿美元。

“浅海钻井平台市场的投资热度将逐渐减退,而深海钻井平台将呈现旺盛需求趋势,巨大的市场空间必将吸引众多的投资者。”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室副主任冷单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目前,全球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和钻井船等主流海洋工程平台的市场竞争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新加坡和中国垄断自升式钻井平台建造市场。由于韩国、新加坡、中国纷纷进军深海海工装备,半潜式钻井平台领域呈现三足鼎立之势。据统计,2010年到2013年,全球共交付35座半潜式钻井平台,新加坡和中国分别占据44%和29%的市场份额;目前,正在建造的半潜式钻井平台有25座,韩国、新加坡和中国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分别为40%、32%和28%。

钻井船与半潜式钻井平台的造价和功能基本相同,都适用于深水和超深水领域,但钻井船移动起来更加灵活,因此越来越受到船东的青睐,也必将成为未来海工领域发展的重点,而目前该市场基本被韩国垄断。据美国BluePlatinumOffshore公司不完全统计,2014年到2015年将有20余条钻井船完成交付,韩国三星和大宇两家公司囊括了90%的订单。

四大“短板”

近年来,为化解船舶领域产能过剩,我国鼓励企业转向海工装备领域,各地纷纷布局用于浅海油气资源开采、进入门槛较低的自升式钻井平台。据中船重工经研中心数据,2013年,我国自升式钻井平台新接订单37个,占全球订单总量的54%。

据王影介绍,以大船重工、中集来福士、上海外高桥、中远船务、振华重工等为代表的海工装备龙头企业,近年来逐渐向深海海工装备建造领域进军,探索从附加值较低的钢结构部件、通用型设备的加工制造向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深海海工装备总装及其配套部件转变。我国高端海工装备配套部件的国产化率已从过去的5%提高到现在的10%到15%。其中,大船重工部分产品的国产化率已达到60%。

不过,在王影看来,尽管我国深海海工装备已具备一定发展基础,但是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仍然面临着自主设计能力不被市场认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关键配套部件对外依存度高、专业化制造能力有待提升等制约因素。

其一,目前,欧美国家几乎垄断了海工装备的高端设计,新加坡和韩国在部分领域占有一定份额。我国在深海钻井平台领域已经具备一定自主设计能力,但是被中海油、中石油等国内大型石油公司认可和采纳的设计型号较少,我国自主设计的平台缺乏被国际市场验证的机会,从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越来越大。

其二,虽然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储量非常丰富,但是目前的深海技术储备不足,深海海工装备制造能力有限。深水浮式钻井补偿系统设计制造技术、耐高压气缸及密封技术、高性能大型拖缆机技术、配合水下机器人作业远程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尚未攻克。由于这些深海领域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使得我国海工装备固化在产业链低端,较低的利润限制了企业的研发投入和产品创新。

其三,能够满足深海和超深海作业需要,并且具有较高附加值的水下采油树、DP定位系统、钻井包等关键配套部件基本被国外供应商垄断。另外,我国用于深海领域的关键配套部件的国产化率较低,具有高附加值的关键配套部件的国产化率还不到10%,相比韩国、日本95%的国产化率差距很大,这是制约我国海工装备长足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四,我国海工装备企业的专业化制造能力低下,没有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产品,更多的是毛利率只有5%到7%的低端钢结构产品。相反,其他主要国家的企业非常注重专业化制造和经营,如韩国的大宇和三星近几年专攻钻井船领域,囊括了全球90%以上钻井船订单,处于垄断地位。

建议朝五个方向升级

参照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的研究建议,我国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重点领域升级方向应该围绕五个领域进行。

主力海洋工程装备。这是指量大面广、占市场总量80%以上的海洋工程装备,主要包括:物探船、工程勘察船、自升式钻井平台、自升式修井作业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半潜式生产平台、半潜式支持平台、钻井船、浮式生产储卸装置、半潜运输船、起重铺管船、风车安装船、多用途工作船、平台供应船等。建议重点突破自主开发设计的关键核心技术,具备概念设计、基本设计和详细设计能力。

新型海洋工程装备。这是指近年来国际上新发展起来的、我国目前尚处于空白状态的、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海洋工程装备,主要包括:液化天然气浮式生产储卸装置、深吃水立柱式平台、张力腿平台、浮式钻井生产储卸装置、自升式生产储卸油平台、深海水下应急作业装备及系统,以及其他新型装备。建议重点突破总装建造技术,逐步提升集成设计能力,填补国内空白。

前瞻性海洋工程装备。这是指代表当今国际海洋工程装备新兴技术,可能改变当前海洋资源开发模式的新装备,主要包括:多金属结核、天然气水合物等开采装备,波浪能、潮流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装备,海水提锂等海洋化学资源开发装备,以及其他新型装备。建议重点开展概念性技术研究,提高前瞻性技术开发能力,为未来装备发展做好技术储备。

关键配套设备和系统。这是指海洋工程平台和作业船的配套系统和设备,以及水下采油、施工、检测、维修等设备,主要包括:自升式平台升降系统、深海锚泊系统、动力定位系统、FPSO单点系泊系统、大型海洋平台电站、燃气动力模块、自动化控制系统、大型海洋平台吊机、水下生产设备和系统、水下设备安装及维护系统、物探设备、测井/录井/固井系统及设备、铺管/铺缆设备、钻修井设备及系统、安全防护及监测检测系统,以及其他重大配套设备。建议重点突破系统集成设计技术、系统成套试验和检测技术、关键设备和系统的设计制造技术等。

关键共性技术。这是指制约我国海洋工程装备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主要包括:设计建造标准体系研究、海工工程管理技术、深海设施运动性能及载荷分析预报技术、深海设施动力响应及强度分析技术、深海锚索/立管等柔性构件的动力特性分析技术、深海海洋工程装备风险控制技术、深海设施长效防腐及防护技术、深水浮式结构物恶劣海况下安全性评估技术、海上构筑物寿命评估及弃置技术等。

应从四方面扶持海工装备产业

目前,全球海工装备产业竞争格局呈现三大阵营的态势。

欧美属于第一阵营,在平台自主设计和技术创新领域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美国、荷兰、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的大型海洋工程公司在钻井平台领域和生产平台领域的设计方面占据垄断地位。与此同时,欧美国家在钻井平台和海洋工程船领域还掌握了大量的核心技术和关键系统以及工程总承包权。

韩国和新加坡属于第二阵营,在钻井平台领域具备超强的专业制造能力和改装能力,如新加坡吉宝一度将自升式钻井平台做到极致,市场占有率曾经高达80%;韩国的大宇和三星重工近几年专攻钻井船领域,囊括了全球90%以上的钻井船订单,处于垄断地位,别的国家几乎没有。

中国和阿联酋属于第三阵营,具备一定的研发设计能力和建造能力,但主要从事的是浅海领域的钻井平台建造,目前已经开始进军深海海洋工程装备领域。

如何推动我国海洋工程装备走向深海、赢取世界竞争的主动权?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副所长王影和该所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室副主任冷单提出了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的四项政策建议。

第一,多途径提升自主设计能力。鼓励我国大型海洋工程装备企业收购或控股全球知名海工设计公司,依托海外研发机构与设计人才,形成海工产品的自主设计能力;鼓励境外知名海工企业和研究设计机构在我国设立合资、合作研发机构,同时也鼓励本国企业走出去,在境外设立专门的设计研究院;引导和组织行业内大型骨干企业(集团)、科研院所、高校、行业协会等联合研究制定行业设计标准。

第二,加快攻克深海领域核心技术。继续扶持半潜式钻井平台发展。加大对平台的研发投入,加强半潜式钻井平台的技术储备,尽快攻克能够满足深海作业的关键技术,提高关键配套部件的专业制造能力和国产化率;提前进行钻井船领域战略布局。鼓励技术创新能力强、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海工企业进军钻井船领域,集中力量攻克升降补偿和钻井等核心技术和关键系统;突破关键系统和配套部件技术难题。鼓励龙头海工装备企业重点突破防喷器、钻井包等具有高附加值的关键部件,加速DP3动力定位系统、大型海工吊机、采油树和水下机器人等关键系统和配套部件的应用推广。

第三,加强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引导大型骨干海工装备企业(集团)之间相互持股和换股,在科研开发、市场拓展和业务分包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提高大型海工装备的总装集成和制造能力,对深海领域重大工程和重点专项进行联合攻关;加速“产、学、研、用”相结合。推动骨干企业、科研机构、高校、金融机构、用户单位等共同参与的创新型产业联盟,鼓励相关成员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条开展创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建立业务分包体系。鼓励大型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将关键系统和配套部件的制造、安装与调试等内容分包给行业领域内优秀的中小企业,帮助“专、精、特、新”型中小企业集聚发展。

第四,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扩大财政科技资金投向深海海工装备领域,鼓励海工装备国有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稳定增长,企业自有资金达到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的3倍以上;鼓励银行与海工装备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在深海海工装备产品、相关配套部件领域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为成员单位提供惠企政策;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尽快落实海工企业尤其是在深海领域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赞助商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申明 - 人才招聘 - 战略合作
urs(); 深海工程装备需求旺盛“走向深海”需克服四大“短板”
,欢迎光临!退出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产业经济 >> 机械制造 >> 深海工程装备需求旺盛“走向深海”需克服四大“短板”

深海工程装备需求旺盛“走向深海”需克服四大“短板”

2015-05-11 20:55:05 来源:风控网 浏览:108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陆地和浅海石油资源日益枯竭,深海油气资源成为未来的主要资源。作为获取深海油气资源的重要工具,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纷纷布局深海海洋工程装备。

“我国虽然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仍面临发展瓶颈。为此,我国应认清全球深海海洋工程装备的发展趋势,克服目前的发展短板,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加快推进海工装备走向深海。”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副所长王影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深海工程装备需求旺盛

海洋工程装备主要指海洋资源(特别是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采、加工、储运、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大型工程装备和辅助装备。浅海所发现的油田往往比较小,油气资源容易枯竭,而深海和超深海的油气资源可以进行长期可持续开采。长江证券研究部的数据显示,陆地油田的平均大小为22万桶油,浅海油田的平均大小为50万桶油,深海油田和超深海油田的平均大小在160万桶油左右,深海、超深海油田总数之和为浅海油田的6倍还多。

浅海海域的油气资源开采装备主要以自升式钻井平台为主。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的数据显示,如果按照自升式钻井平台平均价格为1.8亿美元来计算,未来5年全球自升式钻井平台的市场空间为225亿美元,年均市场空间为45亿美元。

而据中国海洋工程装备网统计,未来十年全球海上钻井平台总需求量为702座,其中深海钻井平台450座,占比64.1%。同时,全球有超过110座半潜式钻井平台即将退役。按照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船平均价格为5亿美元来计算,未来十年全球钻井平台市场空间为2250亿美元。

“浅海钻井平台市场的投资热度将逐渐减退,而深海钻井平台将呈现旺盛需求趋势,巨大的市场空间必将吸引众多的投资者。”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室副主任冷单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目前,全球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和钻井船等主流海洋工程平台的市场竞争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新加坡和中国垄断自升式钻井平台建造市场。由于韩国、新加坡、中国纷纷进军深海海工装备,半潜式钻井平台领域呈现三足鼎立之势。据统计,2010年到2013年,全球共交付35座半潜式钻井平台,新加坡和中国分别占据44%和29%的市场份额;目前,正在建造的半潜式钻井平台有25座,韩国、新加坡和中国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分别为40%、32%和28%。

钻井船与半潜式钻井平台的造价和功能基本相同,都适用于深水和超深水领域,但钻井船移动起来更加灵活,因此越来越受到船东的青睐,也必将成为未来海工领域发展的重点,而目前该市场基本被韩国垄断。据美国BluePlatinumOffshore公司不完全统计,2014年到2015年将有20余条钻井船完成交付,韩国三星和大宇两家公司囊括了90%的订单。

四大“短板”

近年来,为化解船舶领域产能过剩,我国鼓励企业转向海工装备领域,各地纷纷布局用于浅海油气资源开采、进入门槛较低的自升式钻井平台。据中船重工经研中心数据,2013年,我国自升式钻井平台新接订单37个,占全球订单总量的54%。

据王影介绍,以大船重工、中集来福士、上海外高桥、中远船务、振华重工等为代表的海工装备龙头企业,近年来逐渐向深海海工装备建造领域进军,探索从附加值较低的钢结构部件、通用型设备的加工制造向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深海海工装备总装及其配套部件转变。我国高端海工装备配套部件的国产化率已从过去的5%提高到现在的10%到15%。其中,大船重工部分产品的国产化率已达到60%。

不过,在王影看来,尽管我国深海海工装备已具备一定发展基础,但是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仍然面临着自主设计能力不被市场认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关键配套部件对外依存度高、专业化制造能力有待提升等制约因素。

其一,目前,欧美国家几乎垄断了海工装备的高端设计,新加坡和韩国在部分领域占有一定份额。我国在深海钻井平台领域已经具备一定自主设计能力,但是被中海油、中石油等国内大型石油公司认可和采纳的设计型号较少,我国自主设计的平台缺乏被国际市场验证的机会,从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越来越大。

其二,虽然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储量非常丰富,但是目前的深海技术储备不足,深海海工装备制造能力有限。深水浮式钻井补偿系统设计制造技术、耐高压气缸及密封技术、高性能大型拖缆机技术、配合水下机器人作业远程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尚未攻克。由于这些深海领域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使得我国海工装备固化在产业链低端,较低的利润限制了企业的研发投入和产品创新。

其三,能够满足深海和超深海作业需要,并且具有较高附加值的水下采油树、DP定位系统、钻井包等关键配套部件基本被国外供应商垄断。另外,我国用于深海领域的关键配套部件的国产化率较低,具有高附加值的关键配套部件的国产化率还不到10%,相比韩国、日本95%的国产化率差距很大,这是制约我国海工装备长足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四,我国海工装备企业的专业化制造能力低下,没有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产品,更多的是毛利率只有5%到7%的低端钢结构产品。相反,其他主要国家的企业非常注重专业化制造和经营,如韩国的大宇和三星近几年专攻钻井船领域,囊括了全球90%以上钻井船订单,处于垄断地位。

建议朝五个方向升级

参照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的研究建议,我国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重点领域升级方向应该围绕五个领域进行。

主力海洋工程装备。这是指量大面广、占市场总量80%以上的海洋工程装备,主要包括:物探船、工程勘察船、自升式钻井平台、自升式修井作业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半潜式生产平台、半潜式支持平台、钻井船、浮式生产储卸装置、半潜运输船、起重铺管船、风车安装船、多用途工作船、平台供应船等。建议重点突破自主开发设计的关键核心技术,具备概念设计、基本设计和详细设计能力。

新型海洋工程装备。这是指近年来国际上新发展起来的、我国目前尚处于空白状态的、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海洋工程装备,主要包括:液化天然气浮式生产储卸装置、深吃水立柱式平台、张力腿平台、浮式钻井生产储卸装置、自升式生产储卸油平台、深海水下应急作业装备及系统,以及其他新型装备。建议重点突破总装建造技术,逐步提升集成设计能力,填补国内空白。

前瞻性海洋工程装备。这是指代表当今国际海洋工程装备新兴技术,可能改变当前海洋资源开发模式的新装备,主要包括:多金属结核、天然气水合物等开采装备,波浪能、潮流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装备,海水提锂等海洋化学资源开发装备,以及其他新型装备。建议重点开展概念性技术研究,提高前瞻性技术开发能力,为未来装备发展做好技术储备。

关键配套设备和系统。这是指海洋工程平台和作业船的配套系统和设备,以及水下采油、施工、检测、维修等设备,主要包括:自升式平台升降系统、深海锚泊系统、动力定位系统、FPSO单点系泊系统、大型海洋平台电站、燃气动力模块、自动化控制系统、大型海洋平台吊机、水下生产设备和系统、水下设备安装及维护系统、物探设备、测井/录井/固井系统及设备、铺管/铺缆设备、钻修井设备及系统、安全防护及监测检测系统,以及其他重大配套设备。建议重点突破系统集成设计技术、系统成套试验和检测技术、关键设备和系统的设计制造技术等。

关键共性技术。这是指制约我国海洋工程装备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主要包括:设计建造标准体系研究、海工工程管理技术、深海设施运动性能及载荷分析预报技术、深海设施动力响应及强度分析技术、深海锚索/立管等柔性构件的动力特性分析技术、深海海洋工程装备风险控制技术、深海设施长效防腐及防护技术、深水浮式结构物恶劣海况下安全性评估技术、海上构筑物寿命评估及弃置技术等。

应从四方面扶持海工装备产业

目前,全球海工装备产业竞争格局呈现三大阵营的态势。

欧美属于第一阵营,在平台自主设计和技术创新领域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美国、荷兰、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的大型海洋工程公司在钻井平台领域和生产平台领域的设计方面占据垄断地位。与此同时,欧美国家在钻井平台和海洋工程船领域还掌握了大量的核心技术和关键系统以及工程总承包权。

韩国和新加坡属于第二阵营,在钻井平台领域具备超强的专业制造能力和改装能力,如新加坡吉宝一度将自升式钻井平台做到极致,市场占有率曾经高达80%;韩国的大宇和三星重工近几年专攻钻井船领域,囊括了全球90%以上的钻井船订单,处于垄断地位,别的国家几乎没有。

中国和阿联酋属于第三阵营,具备一定的研发设计能力和建造能力,但主要从事的是浅海领域的钻井平台建造,目前已经开始进军深海海洋工程装备领域。

如何推动我国海洋工程装备走向深海、赢取世界竞争的主动权?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副所长王影和该所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室副主任冷单提出了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的四项政策建议。

第一,多途径提升自主设计能力。鼓励我国大型海洋工程装备企业收购或控股全球知名海工设计公司,依托海外研发机构与设计人才,形成海工产品的自主设计能力;鼓励境外知名海工企业和研究设计机构在我国设立合资、合作研发机构,同时也鼓励本国企业走出去,在境外设立专门的设计研究院;引导和组织行业内大型骨干企业(集团)、科研院所、高校、行业协会等联合研究制定行业设计标准。

第二,加快攻克深海领域核心技术。继续扶持半潜式钻井平台发展。加大对平台的研发投入,加强半潜式钻井平台的技术储备,尽快攻克能够满足深海作业的关键技术,提高关键配套部件的专业制造能力和国产化率;提前进行钻井船领域战略布局。鼓励技术创新能力强、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海工企业进军钻井船领域,集中力量攻克升降补偿和钻井等核心技术和关键系统;突破关键系统和配套部件技术难题。鼓励龙头海工装备企业重点突破防喷器、钻井包等具有高附加值的关键部件,加速DP3动力定位系统、大型海工吊机、采油树和水下机器人等关键系统和配套部件的应用推广。

第三,加强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引导大型骨干海工装备企业(集团)之间相互持股和换股,在科研开发、市场拓展和业务分包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提高大型海工装备的总装集成和制造能力,对深海领域重大工程和重点专项进行联合攻关;加速“产、学、研、用”相结合。推动骨干企业、科研机构、高校、金融机构、用户单位等共同参与的创新型产业联盟,鼓励相关成员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条开展创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建立业务分包体系。鼓励大型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将关键系统和配套部件的制造、安装与调试等内容分包给行业领域内优秀的中小企业,帮助“专、精、特、新”型中小企业集聚发展。

第四,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扩大财政科技资金投向深海海工装备领域,鼓励海工装备国有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稳定增长,企业自有资金达到财政科技资金投入的3倍以上;鼓励银行与海工装备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在深海海工装备产品、相关配套部件领域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为成员单位提供惠企政策;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尽快落实海工企业尤其是在深海领域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赞助商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申明 - 人才招聘 - 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