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退出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内部控制 >> 资产与信用 >> 贷款风险管理

贷款风险管理

2014-02-26 11:57:46 来源:风控网 浏览:232

  一、贷款风险管理与贷款损失

  风险是指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由于贷款的发放与收回之间存在着时间间隔,而在此期间内,各种因素交叉作用,会对借款人发生影响,使其不能及时足额归还贷款,进而使信用社贷款资产遭致损失。这种由于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金融企业贷款不能有效增值和安全归流,从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称之为贷款风险管理。

  贷款风险管理不同于贷款损失。风险是指发生损失的可能性,预示着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可能的某种不利后果;而损失则是指消耗或丧失的东西,表现为一种现实存在。同理,在一笔贷款从发放到收回这段时间内,风险总是存在的,但并不存在现实损失,只有确信贷款无法收回时,才能理解为发生了损失。当然两者具有内在联系,正是因为贷款存在风险,才可能出现贷款损失,贷款风险管理越大,贷款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信用社应加强贷款风险管理,将贷款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二、贷款风险管理的特征

  (一)贷款风险管理的客观性

  贷款活动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化的商品生产和流通,具有三重支付、三重归流的运动规律。由于信贷活动和经济活动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直接影响到信用社资金的合理配置以及借款人的有效使用,从而危及贷款安全。可见,贷款风险管理滋生于商品经济,它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贷款风险管理的可变性

  贷款风险管理的可变性是指贷款风险管理的质态和程度具有不断变化的特征。首先,来自借款人的经营风险具有可变性。由于借款人所处的社会地位、技术装备、劳动者素质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往往会改变借款人面临风险的种类和大小。其次,来自项目的建造风险也是可变的。由于通货膨胀、环境、技术、政策及国际因素的影响,贷款项目难以避免成本超支、延期竣工、中途停建等问题,从而造成贷款损失。第三,来自自然因素对贷款项目造成的风险,其可变性也十分明显,由于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程度都是偶然,并难以预测,对于农业贷款的风险影响,也是大小不一,程度不一的。第四,金融业本身的不断改革和创新也使贷款具有可变性。

  (三)贷款风险管理的可控性

  虽然贷款风险管理具有客观性,可变性,但它仍是带有规律性的。如经营管理不善,资金实力不强,信用等级差的企业,贷款风险管理(风控网)大;信贷人员素质差,管理水平低的金融企业风险较大;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风险较大等。因而,可以依据影响贷款风险管理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对贷款风险管理进行认识,测定和控制,以降低贷款风险管理,减少贷款损失。

  (四)贷款风险管理的双重性

  贷款风险管理的双重性是贷款风险管理具有消极性和积极性双重功能。贷款风险管理有可能给银行,信用社造成经济损失,从而削弱其资金实力,降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风险和效益是并存的,承受的贷款风险管理也可能带来高效益。同时,贷款风险管理的存在也给银行、信用社造成了压力和约束,有利于抑制贷款盲目扩张、粗放经营,迫使其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尽力减少风险损失。

  贷款风险管理的上述特征,要求我们既不能盲目冒险,也不能谈“险”色变,要增强风险意识,树立风险动态观,风险量化观和风险管理观,切实防范和有效化解贷款风险管理。

  三、贷款风险管理的分类

  贷款风险管理从不同的角度、目的出发,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1、从借款风险的性质,可以分为静态贷款风险管理和动态贷款风险管理。静态贷款风险管理是指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而形成贷款损失的可能 性。这种贷款风险管理具有不可抗性,无法回避,但可以通过大数法则加以估计,也可以通过要求借款人参加财产保险而转移风险。动态贷款风险管理是指由借款人管理不善或市场需求变化,以及贷款人贷款决策失误等原因的贷款风险管理。这种贷款风险管理造成的损失事先难以计量,也很难向社会转嫁,但可以规避、预防或降低贷款损失。

  2、从借款风险产生的原因,可分为决策失误型贷款风险管理、行政干预型贷款风险管理、企业转嫁型贷款风险管理和国际传递型贷款风险管理。(1)决策失误型贷款风险管理,是指因贷款人自身贷款决策失误而造成贷款损失的可能性。具体又可细分为客观决策失误风险和主观决策失误风险。客观决策失误风险,是指因贷款决策时无法预料到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变化或考虑不周,方法不当而引起的贷款风险管理;主观决策失误风险,是指贷款人在贷款决策时明知贷款风险管理较大而受自身利益驱动或人情关系诱导而盲目冒险经营所形成的贷款风险管理。(2)行政干预型贷款风险管理是指地方行政部门出于地方保护主义,以行政手段干预贷款人经营自主权,强制其发放违背信贷资金运动规律和经营原则的贷款而形成的一种贷款风险管理。(3)企业转嫁型贷款风险管理是指借款企业或个人因多种经营风险影响,导致经营失败,无力偿还贷款,从而转嫁给贷款人的一种贷款风险管理。(4)国际传递型贷款风险管理,是在国际经济金融一体化的条件下,国际贸易、信贷、利率和汇率等风险,借助商品经济市场和资本市场传递到国内,使借款企业经营受阻,效益滑坡,资金拮据,造成无法偿还贷款本息的一种贷款风险管理。

  3、从贷款风险管理的程度可分为高度贷款风险管理、中度贷款风险管理和低度贷款风险管理。一般来说,对于风险企业、风险项目的风险贷款,由于受到成功机率的制约,由此而决定贷款风险管理出现的可能性最大,所以它属于高度贷款风险管理范畴。对于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由于需求量大,周转缓慢,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受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影响的可能性较大,贷款管理的复杂程度较高,所以一般归为中度贷款风险管理。一年以下的短期性和临时性贷款则一般属于低度贷款风险管理。

  4、从贷款风险管理影响的范围,可分为系统性贷款风险管理和非系统性贷款风险管理。系统性贷款风险管理往往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变化有关,它的作用范围比较广泛,通常涉及到整个金融业,如政策性风险、干预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等。非系统性风险只和具体行、社的贷款业务有关,它的作用范围较小,通常只影响单个行、社,如决策风险、信贷人员风险等。

  四、贷款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

  风险管理是指人们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对风险进行识别、计量和处理的过程。贷款风险管理是指银行、信用社运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对信贷管理活动中的各种贷款风险管理进行识别、计量和处理的过程。

  贷款风险管理是贷款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是因为贷款管理的目的在于追求最佳贷款经济效益,而要取得最佳贷款经济效益,最基本的一点就是确保信贷资金正常周转和安全归流。这就要求必须加强对贷款配置,使用和归流各个环节的科学管理,必须重视对贷款管理活动中有可能引起信贷资金周转失灵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分析,研究和处理,而这些正是贷款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

  五、贷款风险管理的程序

  贷款风险管理的程序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风险识别。贷款风险管理识别是贷款人对贷款风险管理的类型和根源作出判别。一方面要正确判断风险的类型;另一方面要准确寻找风险根源。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同的风险根源影响和制约着不同的风险类型,而不同的风险类型又是对不同的风险根源的归纳。因此,在识别贷款风险管理时,要将两者紧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和评价。

  2、风险度量。贷款风险管理度量在贷款人对贷款预期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贷款事实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规模作出评价。也就是要度量贷款风险管理对贷款人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的影响程度。风险度量在贷款风险管理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只有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贷款风险管理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度量,才可能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防范和化解,从而将贷款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3、风险处理。风险处理是在识别和度量贷款风险管理之后,采取有效措施防范贷款预期风险,消除贷款事实风险。这是贷款风险管理的关键所在,必须双管齐下,同时并重,不可偏废。

  六、贷款风险管理五级分类

  贷款风险管理分类是根据风险程度对贷款质量作出评价的贷款分类方法。这种方法是以审核借款人偿还能力,偿还意愿和偿还记录为主的一套更加审慎、全面、科学的风险管理制度。它不仅包含贷款质量分类的结果,也包括分类的过程。由于为分类结果按风险程度依次分为五个档次,因此简称五级分类。农村信用社推行五级分类的目的是:促进农村信用社树立审慎经营,风险管理的理念;揭示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贷款的质量;发现贷款发放、管理、监控、回收以及不良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信贷管理;为判断贷款损失准备金是否充足提供依据。

  七、实行贷款风险管理五级分类的原因

  (一)实行五级分类,是农村信用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

  五级分类是建立在动态监测基础上,通过对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状况、非财务因素和担保因素的综合分析和连续监测,判断贷款的风险程度和实际价值。农村信用社实施以风险为基础的五级分类,可以动态地反映贷款风险管理的形态,及时发现贷款出现的问题,能更准确地识别贷款的内在风险,从而对贷款风险管理因素进行及时有效的预警、防范和化解。

  (二)实行五级分类,是农村信用社加强信贷管理的需要

  五级分类具有事前、动态、综合识别风险的特点,对加强信贷管理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五级分类客观上要求信贷员要建立完整的信贷档案,收集、整理并更新最基本的信贷资料,全面、动态、准确地了解与贷款有关的全部定性和定量信息建立信息管理系统,这就比较好地解决了目前信贷管理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信贷管理有一个完整的信息基础。其次,从五级分类的事前控制和动态角度看,在贷款的发放到帐面消失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无论贷款是否逾期,都要进行连续监控,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信贷管理的落实。第三,五级分类抓住借款人还款能力这个核心,将其主营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这就要求农村信用社在关注借款人利润等财务因素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借款人的现金流量和非财务因素的分析有,充实完善贷后管理和检查的内容,促使农村信用社加强信贷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三)实行五级分类,是改善农村信用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首先,由于五级分类的核心是贷款的偿还性,推行这一分类方法,就会使农村信用社更加关注借款人偿还贷款的能力,客观上加大了借款人的还款压力,增强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信用观念,能够有效地抑制赖帐风险的蔓延,有利于净化农村信用环境。其次,农村信用社经常不断地监控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非财务因素,可以促进借款人行为的规范。第三,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主要是服务“三农”,是农业信贷资金的主要提供者,实施五级分类,可以使农村信用社更有效地管好、用好支农信贷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实行五级分类,是农村信用社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的需要

  五级分类是许多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的一种比较科学的贷款分类方法,是当前世界上贷款分类的主流方法。随着国际金融合作领域的扩大,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金融对外开放的承诺逐步兑现,如果不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那么,农村信用社的贷款管理及风险善就得不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难以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因此,农村信用社必须学习先进的的信贷管理和分类方法,尽快融入国际金融体系之中。

  (五)实行五级分类,是农村信用社提高队伍素质的需要

  五级分类包含了大量具体的定量分析和综合的定性分析,包括了从理念、定义、操作工具、程序、标准在内的一整套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覆盖的知识领域包括信贷分析,会计原理、经济管理、法律法规、计算机技术等,知识会计师很高。只有较好地掌握这些原理和知识,培养分析、判断促进农村信用社加强对信贷和相关人员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分类的原理和方法,保证分类的科学准确,从而提高队伍素质。

  (六)实行五级分类,是对农村信用社实施有效监管的需要

  五级分类可以帮助监管人员透过种种繁杂的表面现象和非本质因素,发现影响农村信用社贷款质量的最直接和最本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监管措施,更为有效地保障存款人的利益和农村信用社健康稳定发展。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申明 - 人才招聘 - 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