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退出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内部控制 >> 资产与信用 >> 成本费用内部会计控制

成本费用内部会计控制

2011-02-01 14:23:50 来源:风控网 浏览:878

    从现代管理意义上来说,成本费用的内部控制已并非仅仅在成本费用发生时如何降低成本费用而采取的措施,而是一个多维的、立体的控制系统,它关注从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到消费的所有环节、关注全面质量管理、关注产品寿命周期、关注价值链的形成、关注企业各种作业活动。
成本费用内部控制需要在建立健全各项基础工作的基础上,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
 
一、事前成本费用控制
    1.成本费用预算
成本费用预算以销售预算为基础,由成本费用消耗部门,根据成本费用预测结果进行编制。而成本费用预算中的核心就是成本费用的预测。成本费用预测是指根据单位的经营总目标和预测期可能发生的各个影响因素,采用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确定目标成本和费用、预计成本和费用水平和变动趋势的一种管理活动。
    成本费用预测的方法一般分为两类: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成本费用预测的步骤包括:
    (1)根据企业的经营总目标,提出初选的目标成本;
    (2)初步预测在当前生产经营条件下成本可能达到的水平;
    (3)提出各种降低成本方案,对比、分析各种成本方案的经济效果;
    (4)选择成本最优方案并确定正式目标成本;
    单位在进行成本预测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控制:
    (1)预测必须建立在充分的历史成本资料基础上,会计人员应为此提供真实、完整的资料;
    (2)应当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单位的成本费用预测方法;
    (3)要避免直接把过去的成本费用水平略加修改就形成预测;
    (4)要结合市场,结合单位成本费用控制水平,预测必须切合实际。
    2.划分责任中心,明确责任目标
责任中心是单位内部可在一定范围内控制成本发生、收益实现和资金使用的组织单位,是全面预算的执行主题。按责任和控制范围的大小,这些责任单位可以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
单位必须划分若干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责任中心,并明确其权责范围。明确权责范围非常重要,否则有关责任中心就难以充分发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不可能完全落实经济责任和行使真正意义上的控制。权责范围的划分,会涉及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因而需要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权衡利弊,尽量避免纠纷和减少矛盾。
    责任中心划定后,还应明确各个责任中心的目标。责任目标是有关责任中心在其权责范围内,预定应当完成的生产经营任务和财务指标。它把单位全面预算所确定的成本费用目标和任务进行分解,为每个责任中心确定相应的责任预算,以使各责任中心了解其所应完成的具体任务。通过确定责任预算和考核标准,各责任中心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行为标准。在划分责任中心并明确责任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控制:
    (1)责任中心的划分,必须建立在广泛细致的调查基础上,深入分析单位成本费用的开支状况以及部门的设置特点;
    (2)必须有明确的责任中心划分依据、划分原则;
    (3)责任预算作为责任的领受和落实,应该在单位总体经营目标的指导下,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由各责任中心自行编制,然后层层上报、审批,避免上级部门强行摊派。
    3.制定成本费用的控制目标
单位应当根据预定的目标在生产前预先制定成本费用控制标准。预计成本与目标管理方法的结合是有效进行成本比较的手段,也是评价考核单位及责任中心成本业绩的标准尺度。
成本控制标准规定了在一定生产条件下,材料、工资和其他成本的实际耗费所应遵守的数量界限。成本控制标准主要包括直接材料用量标准、直接人工消耗标准、材料价格标准、直接工资的分配率标准和制定费用的开支限额及其分配率等。
    制定成本标准的方法有固定预算法和弹性预算法。固定预算法是根据实际消耗情况,参考单位历史上的先进水平、外单位的先进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经过技术经济分析,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求得平均先进的消耗定额,作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耗用量标准。固定预算一般用于各种直接成本的预算。
    所谓弹性预算,使企业在不能准确预测业务量的情况下,根据本量利之间有规律的数量关系,按照一系列业务量水平编制的有伸缩性的预算。只要这些数量关系不变,弹性预算可以持续使用较长时期,不必每月重复编制。弹性预算主要用于各种间接费用预算。例如制造费用通常不能按照产品来制定消耗定额,而应以部门为单位,将其分为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来编制费用预算,作为费用开支的控制标准,其中变动费用预算应按实际产量进行调整。
为了有效进行成本控制,有些成本控制标准还必须依据分级归口管理原则,按成本形成的责任单位逐级分解成小指标,落实到各部门、各单位、班组和个人,作为其成本控制标准,以保证单位成本计划的实现。
    在制定成本控制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成本控制目标,应服从单位总体经营目标,避免成本控制目标与单位经营目标的矛盾,并要切合实际,避免不切实际的高目标;
    (2)各部门的成本控制目标应总体平衡,要避免部门之间的松紧不一;
    (3)会计部门应参与目标制定的全过程。
由于期间费用和产品生产不是直接相关,其控制标准可参照费用开支范围、费用额度手册,以及上期实际发生的费用来制定。


二、事中成本费用控制
    事中成本控制是指在成本发生期间或成本发生的过程中,为保证成本控制制度的落实,降低成本费用,确保成本记录真实,及时提供全面、可靠的成本费用耗用资料,为单位改进成本控制方法,提高成本控制管理水平,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1.生产成本发生控制
单位应建立相应的生产成本控制制度,加强对生产成本的控制,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应保证生产成本信息的准确可靠,为单位改进成本控制方法,进行成本控制决策提供信息。生产成本业务主要由生产部门负责。同时,还涉及计划、劳资及会计等部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成本就经济性质方面看,主要包括:外购材料、外购燃料及动力、工资和福利费及折旧支出等。业务流程一般经历以下一些环节:
    (1)单位技术部门会同生产成本发生部门制定材料、动力等费用的消耗定额与开支标准,作为对各项生产成本控制的依据。计划和会计部门根据生产成本消耗定额及其开支标准,编制生产成本计划,并将费用指标分解落实到生产成本具体发生部门,以便于对之进行有效的控制。
    (2)用料部门根据生产计划和消耗定额填制领料单,经部门主管人员审核签字后,据以领料;各个部门考核人员做出考勤和产量记录,经由各个部门负责天金审核签字后,送交会计部门,作为计算工资、提取福利费及分配工资费用甲依据;车间核算人员记录动力消耗情况,经过主管人员审核签字后作为分配动力消耗费用的依据。
    (3)会计部门根据各部门经审核签字后的各项费用开支凭证,结合各部门费用限额办理各项费用的结算业务,同时汇集各项生产成本的原始记录进行审核汇总,并按照生产成本经济用途计入有关账簿。
    为保证单位生产成本业务会计核算资料准确可靠,保证生产成本业务合法合规,保证生产成本文出经济合理,保证生产成本计价正确真实,单位应根据生产成本业务的特点以及生产经营对生产成本管理的要求,采取以下相应的控制措施:
    (1)为保证生产成本业务符合授权要求,保证生产费用支出经济合理,单位各车间和职能部门需要开支的各项费用,在由专人填制有关凭证后,要经过车间或部门负责人员进行审查批准;对于超出限额或预算的费用开支则由上级主管人员审查批准。
    (2)为保证生产成本业务合规合法,保证生产成本业务核算准确,单位仓库保管人员检查经过批准的领料单领料数量是否超过限额、手续是否齐全后,在领料单上签章,并据以发放材料;劳资部门检查车间和其他职能部门转来的考勤记录、产量记录等原始记录后,签发由会计部门提供的工资结算单;会计部门检查各种以货币资金形式支付的各种综合性费用支出是否超过限额或预算、手续是否齐全后,办理货币资金结算。超过计划或预算的费用开支,应检查是否经过适当的批准手续。
    (3)为保证生产成本业务记录有效,保证生产成本业务核算准确,单位会计部门有关人员分别审查由采购、劳资等部门转来的各项费用开支原始凭证及转账凭证基本内容的完整性,处理手续的完备性,经济内容的合法性,计算内容的正确性,并签字盖章以示审核。
    (4)为保证证证、证表相符,保证生产成本业务记录完整及账务处理正确,单位在记账前,稽核人员审核材料发出汇总表、工资结算汇总表、固定资产折旧计算表及其他费用支出原始凭证基本内容的完整性,处理手续的完备性,经济内容的合规合法性,计算内容的正确性;审核转账凭证基本内容的完整性,处理手续的完备性,其所反映的费用归集内容和金额与原始凭证的一致性,并签字盖章以示稽核。
    (5)为保证生产成本业务有据可查,保证生产成本业务账簿之间相互制约,及时提供准确的生产成本核算信息,单位生产成本明细账主管会计应根据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及时登记生产成本等明细账,登记完毕,核对其发生额与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的合计金额,并签字盖章以示登记;生产成本总账会计根据记账凭证登记生产成本总账,登记完毕,核对其发生额与记账凭证的合计金额,并签字盖章以示登记。
    (6)为保证账账相符,保证生产成本业务账务处理正确及会计资料准确,单位应在稽核人员监督下,生产成本明细账主管会计与生产成本总账会计定期核对生产成本明细账与生产成本总账的发生额和余额,并相互取得对方签证以示对账。

第1页 第2页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赞助商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申明 - 人才招聘 - 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