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退出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金融风险 >> 其他金融 >> 基层行商业性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层行商业性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4-05-13 09:08:28 来源:风控网 浏览:240

  当前,农发行加大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信贷业务范围不断拓展,基层农发行的经营环境和客户群体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商业性贷款业务出现快速增长和扩张的态势,信贷风险管理面临新的情况和挑战,如何准确把握和有效防范商业性贷款风险成为现阶段基层农发行信贷风险管理中亟待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基层行商业性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一是制度设计存在缺馅。在基层行的客户服务部门,既抓客户营销,又抓贷后管理,往往采用“谁调查、谁负责、谁管理”的政策,可能造成难以及时发现贷款风险,或者即使发现风险问题也不愿上报的状况,潜在风险较大。二是风险防范体系不尽完善。为了加强商业性贷款管理,总行、省分行出台了一系列贷款管理办法、操作规程,对有效防范贷款风险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基层农发行自身对防范风险认识不清晰,对企业风险缺乏全面了解和评价,管理手段单一,有针对性的各类贷款风险防控机制不到位,信贷风险管理(风控网)制度措施不尽完善,全面全程的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滞后,直接影响到贷款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二)信贷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农发行长期从事政策性信贷业务,发放的贷款属于政策性贷款,在信贷管理上以执行政策为主,信贷风险管理意识不强。随着贷款业务范围拓展,商业性贷款急剧增加,以风险管理为重要目标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意识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由于正处于逐步进入商业性贷款业务领域的阶段,对商业性贷款企业缺乏必要的管理机制和足够的认识,不能完全适应商业性信贷风险管理要求。甚至个别信贷人员法纪观念淡薄,职业道德差,为了谋取私利,人为造成贷款风险。

  (三)信贷风险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一是贷前调查作为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需要信贷人员对企业生产经营、产品和市场前景等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对账、表、证等相关数据进行核实,通过全面分析后再对企业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但由于信贷人员对新开办的商业性贷款缺乏相关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前期贷款调查时力不从心,掌握情况和贷前分析不够全面、真实、准确。二是贷时审查作为风险控制的核心环节,必须对贷款对象、信用风险分析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评估,以此确定贷款风险度,确定是否能投放,投放多少。但由于受前期调查内容、有关材料限制以及缺乏全面的专业审查人员,使审查审批环节发挥的核心控制作用弱化。三是贷后检查作为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信贷人员应经常到企业了解生产经营、资金流向等情况,认真分析贷款风险变化,但目前因信贷人员业务素质跟不上贷后管理需要,部分人员只能对数据资料进行收集移位,不能进行分析,发现不了问题,摸不准风险点。同时受人少事多忙于日常应付以及人员“老化”等影响,基层行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重放轻管”现象,没有严格按照贷后管理要求去落实,未能真正达到检查和发现风险、控制风险的目的。

  (四)信贷抵押效力不足。

  实际操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超抵押额发放贷款。一旦贷款产生风险,超抵押物价值的贷款部分将无法追偿。二是土地使用权与房产在办理抵押时分离。在实施追索时将产生法律纠纷,给保全资产带来困难。三是未依法进行抵押登记造成抵押无效、抵押物未按规定进行保险。四是国有独资企业固定资产、关键设备、成套设备或重要建筑物作为抵押的没有经主管部门批准的文件。五是贷后抵押管理中的风险,如抵押人随意处置抵押物,抵押物灭失,抵押时效丧失,抵押被非法裁定、抵押权不能依法行使等引发的风险。

  二、加强基层行商业性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坚持科学发展理念,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关系。

  一是坚持发展意识与风险意识并重。牢固树立发展业务的危机感、紧迫感,同时也要充分认识风险的客观性,既要排除不顾实际情况盲目追求业务发展和总量扩张的片面认识,又要克服存在畏难情绪、畏缩不前、怕承担责任的不良心理。二是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全面协调。摆正发展与管理、质量与效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做到发展规模与管理水平相匹配,与队伍素质相匹配,与区域客户资源、信用环境相匹配,力求规模适度、风险可控、质量优先、效益良好。三是坚持因地制宜,稳健经营。当前,重点支持中长期贷款业务以及具有明显优势和行业特色的项目,确保商业性贷款业务发展“好字优先”和“稳中求进”。
第1页 第2页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赞助商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申明 - 人才招聘 - 战略合作
基层行商业性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欢迎光临!退出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请您留言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金融风险 >> 其他金融 >> 基层行商业性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层行商业性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4-05-13 09:08:28 来源:风控网 浏览:287

  当前,农发行加大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信贷业务范围不断拓展,基层农发行的经营环境和客户群体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商业性贷款业务出现快速增长和扩张的态势,信贷风险管理面临新的情况和挑战,如何准确把握和有效防范商业性贷款风险成为现阶段基层农发行信贷风险管理中亟待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基层行商业性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一是制度设计存在缺馅。在基层行的客户服务部门,既抓客户营销,又抓贷后管理,往往采用“谁调查、谁负责、谁管理”的政策,可能造成难以及时发现贷款风险,或者即使发现风险问题也不愿上报的状况,潜在风险较大。二是风险防范体系不尽完善。为了加强商业性贷款管理,总行、省分行出台了一系列贷款管理办法、操作规程,对有效防范贷款风险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基层农发行自身对防范风险认识不清晰,对企业风险缺乏全面了解和评价,管理手段单一,有针对性的各类贷款风险防控机制不到位,信贷风险管理(风控网)制度措施不尽完善,全面全程的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滞后,直接影响到贷款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二)信贷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农发行长期从事政策性信贷业务,发放的贷款属于政策性贷款,在信贷管理上以执行政策为主,信贷风险管理意识不强。随着贷款业务范围拓展,商业性贷款急剧增加,以风险管理为重要目标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意识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风险管理意识淡薄。由于正处于逐步进入商业性贷款业务领域的阶段,对商业性贷款企业缺乏必要的管理机制和足够的认识,不能完全适应商业性信贷风险管理要求。甚至个别信贷人员法纪观念淡薄,职业道德差,为了谋取私利,人为造成贷款风险。

  (三)信贷风险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一是贷前调查作为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需要信贷人员对企业生产经营、产品和市场前景等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对账、表、证等相关数据进行核实,通过全面分析后再对企业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但由于信贷人员对新开办的商业性贷款缺乏相关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前期贷款调查时力不从心,掌握情况和贷前分析不够全面、真实、准确。二是贷时审查作为风险控制的核心环节,必须对贷款对象、信用风险分析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评估,以此确定贷款风险度,确定是否能投放,投放多少。但由于受前期调查内容、有关材料限制以及缺乏全面的专业审查人员,使审查审批环节发挥的核心控制作用弱化。三是贷后检查作为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信贷人员应经常到企业了解生产经营、资金流向等情况,认真分析贷款风险变化,但目前因信贷人员业务素质跟不上贷后管理需要,部分人员只能对数据资料进行收集移位,不能进行分析,发现不了问题,摸不准风险点。同时受人少事多忙于日常应付以及人员“老化”等影响,基层行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重放轻管”现象,没有严格按照贷后管理要求去落实,未能真正达到检查和发现风险、控制风险的目的。

  (四)信贷抵押效力不足。

  实际操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超抵押额发放贷款。一旦贷款产生风险,超抵押物价值的贷款部分将无法追偿。二是土地使用权与房产在办理抵押时分离。在实施追索时将产生法律纠纷,给保全资产带来困难。三是未依法进行抵押登记造成抵押无效、抵押物未按规定进行保险。四是国有独资企业固定资产、关键设备、成套设备或重要建筑物作为抵押的没有经主管部门批准的文件。五是贷后抵押管理中的风险,如抵押人随意处置抵押物,抵押物灭失,抵押时效丧失,抵押被非法裁定、抵押权不能依法行使等引发的风险。

  二、加强基层行商业性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坚持科学发展理念,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关系。

  一是坚持发展意识与风险意识并重。牢固树立发展业务的危机感、紧迫感,同时也要充分认识风险的客观性,既要排除不顾实际情况盲目追求业务发展和总量扩张的片面认识,又要克服存在畏难情绪、畏缩不前、怕承担责任的不良心理。二是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全面协调。摆正发展与管理、质量与效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做到发展规模与管理水平相匹配,与队伍素质相匹配,与区域客户资源、信用环境相匹配,力求规模适度、风险可控、质量优先、效益良好。三是坚持因地制宜,稳健经营。当前,重点支持中长期贷款业务以及具有明显优势和行业特色的项目,确保商业性贷款业务发展“好字优先”和“稳中求进”。
第1页 第2页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赞助商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申明 - 人才招聘 - 战略合作